第55章 废史立牧?

    第55章 废史立牧? (第1/3页)

    目前来说,内地的郡国,如果没有生乱,郡兵一般维持在千人左右的规模。

    兵权归于太守。

    刘辩所想的,更多的是利用一个地位只比郡守、国相低一档的都尉,来制衡太守,并与太守互相监督,有两个人,起码能和地方势力组成一个三角,不会都那么轻易地被地方势力所拉拢。

    毕竟,光武帝时代所需要担心的地方上成规模的有职业素养的军人已经不存在了。

    以现在郡兵的规模和所经受的训练,完全比不了西汉时期那些专门挑选出来的接受野战正规军训练的骑士、材官等。

    即便是现在朝廷募兵优先选择的位于雒阳周边的三河骑士,更多的是指有战斗经验,因为真正的骑士制度,已经随着都尉一起被废除了。

    卢植在不是没当过郡守,还带兵平过叛,对于这些事一清二楚,他认真思索之后,先是肯定:“今之郡县,县中诸多事务被收归郡守府中,郡守可凭此统管全郡上下,殿下所虑,不无道理。”

    随后又不得不给刘辩泼一盆凉水:“郡守、国相、县令皆需守三互法,然郡国自丞以下,功曹、主簿等百石,皆由豪族大姓轮替担任,太守若无兵权,一旦郡国事有不顺,若都尉不能相助,仅靠太守一人而无凭仗,恐难以制衡地方。”

    百石属于郡守不用通报朝廷就能任命的官职,但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地方豪族的自留地,豪族靠着这些基层官吏掌控地方。

    其实严格来说,这不算是完全的坏事。

    光武帝当初经历了被儒生吹捧起来的王莽和其新朝的覆灭,依旧选择推广儒学。并借助儒学对士族的影响力,成功将西汉时期横行乡里、侵渔小民、习削贫者的豪强变成了赈济贫乏、诗书传家的贤良。至于代价,则是豪族对乡里的掌控权。

    也因此,对于那些依旧不识诗书不修自身的豪强,贤良们发自内心的鄙夷。

    刘辩曾听过讲座,听讲台上的教授谈起,儒家的知识分子有两次大的实践。

    一次在西汉,一次在东汉。

    西汉用儒家经典《春秋》和《周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