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采访(下)

    第三十四章采访(下) (第2/3页)

你之前在《故事会》和《青年文摘》上发表过文章,后来又投稿了《萌芽》和《大众》,这个时间持续了半年。

    不论是故事会里的鬼怪故事,还是青年文摘里的短篇小说。随笔,到这本《最好的我们》,文章内容及风格差异很大。这在中外作家中极其少见,能说说原因吗?”

    提到这个,穆云海情不自禁笑了笑,继续道:“作品来源于生活,就像前几年伤痕文学一样,他们那一辈的人是从那个时代走出来的,但后来时代变了,但他们的思想却困在那个牢笼里出不来了,对身边欣欣向荣环境却缺少了感悟,老觉得社会欠他们的,却又不知道主动拥抱新的环境。

    在中国文艺界,大多数人走进了一个误区。

    只要能在国外拿奖就是一部好的作品,怎样才能拿奖呢?当然是表现国人愚昧落后,因为外国人喜欢看这个。

    我说这些不是凭空捏造,你知道我们学校,有大量的西方留学生,据我和他们相处交谈,他们告诉我西方普通老百姓就是这样看我们的。当他们来到我们学校留学,才知道西方的新闻报道和中国输出的电影里的景象并不是真实的中国。

    我的一个美国朋友告诉我,在美国,中国电影里呈现的现象并不少见。那些黑人社区,亚裔社区,甚至拉丁社区,人们的生活比中国大多数人生活贫困多了。但美国电影里我们能看到的,始终是曼哈顿,洛杉矶好莱坞,等等金融中心和白人的富人区。

    有点扯远了,说会我的创作风格为什么多变,首先,我是来自黎寨,那里有很多古老的传说,这些就是我写的光怪陆离的源泉。后来我发表的短篇,来源于魔都这个都市人和事,而《最好的我们》更是我身边学校发生并艺术提炼。”

    你是怎么走上写作这条路的?

    在我小学五年级那个春节,爸爸带我去给一个叔叔拜年,叔叔家有个比我大的姐姐,她买了好多期故事会,那是我第一次看课外书,我被上面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

    从那以后,我的零用钱就从零食变成了一期一期的故事会,到初中的时候,我的书柜里开始多了青年文摘,开始有了藏书,慢慢的藏书变多了。

    去年开始,我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