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生日宴

    第三十九章生日宴 (第2/3页)



    再说,就拿北影来说吧!他们学校和青年电影制片厂有合作关系,只要是优质项目,学校和青影厂都有相关的配套扶持。还有一个多月才是我最终选择学校的时候,大不了我就到北影去。”

    孙传和听到穆云海提到如何选择学校,才想起面前这位在自己面前的年轻人还是一个刚刚高中毕业的学生,刚才谈话的时候,对方沉着冷静的态度,使自己一时间竟忘了对方的年龄和身份。

    再想到这一年来穆云海在社会上所造成的轰动,一场校内篮球赛招来了美丽国常春藤名校双倍奖学金的of。

    不到十八岁的年龄就能创作了三部长篇,而且是畅销欧美的青年作家。并且由于作品的畅销,引起新老作家在报纸上引来论战。

    这样的表现,对方是一个天才无疑。也许他能又一次成功呢!

    孙传和摇摇头,驱散自己不切实际的想法,制作一部电视剧可不是写小说和打篮球那样靠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就能完成的。

    它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非凡的协调能力和领导能力,孙传和见劝解不了对方,只能无奈地摇摇头。

    坐在旁边的袁德江要比孙传和更加相信穆云海一些,作为一个老派文人,想问题要比孙传和更加简单化、情绪化,大多数文人有的毛病,他一点都不缺,对自己是极度的自信、自我。

    看双方都有明确的态度后,孙传和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我倒认为应该给后辈一个尝试的机会,就是失败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毕竟他才十八岁,还很年轻,年轻就是本钱不是吗?”

    孙传和无奈地看着袁德江,你在说什么呢!大哥!那可是三百万啊!三百万能做多少事你知道吗?

    穆云海对袁德江主编的助攻,还是相当感激的,所以也就投桃报李,“明天是周末,不知王坤主编在不在?我新创作了一部中篇,原本计划投给青年月刊,既然袁老师在,就不必要去一趟燕京了,王坤主编如果不在,那我就等到后天周一,投过稿再回老家。”

    袁德江对出版《最好的我们》的青年出版社还是有点嫉妒的。

    我们国家现在实行的是稿酬制,是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而西方国家的出版社是直接支付给作者版税的。

    所以在国内一部畅销书的绝大部分收入都将为出版社所有,作者拿到的只能是极其微弱的一部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