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蹭名

    第125章,蹭名 (第2/3页)

气功夫足够失态只是瞬间,很快敛容平复心绪,评价道:“方临,你写了一本好书啊,将三国时代无数人物和时间串联起来,形成一篇皇皇巨著……仅以前三十回的水准来看,不逊色于《水浒传》,甚至犹有过之。若全书能保证同一质量,将来成书,说不得地位还在《水浒传》之上。”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是一种境界,‘通达明白,知世故却又不世故,求功利却又守心克己’,这又是一种境界。”

    身份、地位,会令人敬畏;崇高的德行、人格,同样会让人心生好感、敬意。

    “方临,此书好好写,这本书说不得可让你青史留名。”蒲知府感叹着,看向方临目光复杂,其中有着羡慕、失落,以及意兴阑珊。

    羡慕自不必提。

    还是那句话,著书立说,青史留名,正是古往今来,不知多少读书人孜孜不倦之追求。

    而失落、意兴阑珊,则是看到方临,想起自己,人家一本通俗就大可能青史留名,而自己寒窗苦读、兢兢业业、治理一方,也不知能否在史书中留下一笔。

    ‘大概是不能的,由史知今,世人只知道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却有多少知道他们时代中,有哪些名臣,皇帝又是哪个?说不得千百年后,亦是如此,方临之名与《三国演义》一同流传,老少皆知,而他、乃至当世陛下,却都将湮灭历史,籍籍无闻。’一念至此,甚是意兴阑珊。

    “小子谨记教诲。不瞒大人,我此来,除了请大人过目此书外,还想请大人为此书作序。”方临感知到蒲知府的一些情绪,心中揣度着,适时开口提议道。

    “还有这等好事?哦,我是说……为《三国演义》作序啊,此事我答应了!”

    蒲知府大笑着抚掌,喜悦溢于言表,养气功夫都在此刻破功了,这倒也不能怪他,实在是方才还在唏嘘感叹、伤春悲秋,此刻突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大悲大喜,怎能不让人激动失态?

    同时,这话也让他思路打开了:自己没有青史留名的本事,但可以蹭蹭啊,就如汪伦,不是就靠蹭李白,蹭出了个青史留名么?对方可以,自己当然也可以效仿嘛!

    蒲知府想到这里,目光复杂看向方临:“说不得,我将来青史留名,就因为此事了。若是如此说来,我还占你大便宜,又承了你一个大人情呐!”

    “大人说的哪里话?大人德望传于府城,此书有了大人作序,才便于流传,此书质量、大人作序乃是互相成就,将来或能传为一段佳话。”

    方临这话,说得蒲知府眉眼舒展,趁着对方此时心情好,提出另一事:“另外,小子还有一个不情之请,我打算开一家书肆,售卖通俗,想请大人在其中参一股。”

    “你啊,性子就是谨慎。”蒲知府指了下方临,瞬间看出了他的打算,知道这是想要借自己背景庇护,更知道只凭这一本《三国演义》,方临的书肆就不会亏,还会大赚特赚,这无异于送钱。所以,这事很难说是求他办事欠人情,还是上赶着给他送好处。

    不过,若是别人,即使上杆着送好处,他都不会要,也就是方临,才没有一口回绝。

    ‘我倒是不大看重卖书的利益,但是看在这小子面子上,的确需要给《三国演义》保驾护航。’

    蒲知府想了一下,道:“你写出了《三国演义》,若是交由别家书肆售卖,也的确可惜。这样吧,我就象征占个一成干股,让我父亲代持,他经常去一顺茶馆看戏,你多半还见过。”

    “多谢大人。”此刻,方临更清晰感知到了自己在蒲知府心中分量,要知道在这个时代,介绍家人,那绝对代表着关系突破了某种层次。

    实际上,他所想不错,因为卓三爷之事首次会面、前些日子辩论大会,还有之前的调查,以及方才送上的青史留名的机会,让蒲知府真是将方临看成自家后辈了。

    “嗯,让我想想,三日后七夕,城中有七夕灯会,月湖楼船上也有权贵豪商举办的宴席,他们邀请过,我本不欲参加,现在看来,却是须得改变注意了。稍后我给伱一份请帖,你可带家人去看看,那日,我也会设法在宴席上让你扬名,以便将来《三国演义》推出。”这是对方临请他作序的投桃报李。

    当然,也可以说,因为给《三国演义》作序,蒲知府有了主人翁意识,对《三国演义》愈发上心。

    毕竟,这关乎到能否青史留名,怎会懈怠?在不徇私枉法、不违背为人处世的大前提下,那真是愿意为之倾尽心力,还生怕做得不够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