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人造尼罗河和水利学院
第233章,人造尼罗河和水利学院 (第2/3页)
修建,甚至房屋都会变得极其简单,徐凡气的都拍自己大腿一巴掌,这么重要的东西居然没有想到,找到弄出水泥能节省多少事情。
郑国渠建成,哪怕只是普通肥沃的土地,暴秦想要灭亡六国,都要多花费二十年的时间,但偏偏他就比天下最肥沃的土地,还要高产一倍,让暴秦每年多出来的上千万是粮食用于战争,靠着这批粮食,六国根本无力抵抗暴秦。
郑渠苦笑道:“郑国渠能带来如此高的粮食产能,即便是我父亲也是极其惊愕的,在郑国渠之前,亩产能达到三石已经是上等田地,而郑国渠却让亩产提升了一倍多,父亲都说这是上苍要借大秦之手统一这混乱的天下。”
明白这一切之后,徐凡又非常失望,因为这根本不可取,甚至是竭泽而渔的,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向我们展示了泥沙过量的后果,远远超出了增产带来的好处。
即便我父亲做了种种准备,每年带领民夫掏沙耗费的人力物力巨大,加之当时关中要修建直道,始皇陵和其他宫殿,关中民夫不足。朝廷最终放弃了这种吃力不讨好的行为,郑国渠粮食的产能也缓慢恢复到正常水平,不过即便是正常水平,这里依旧是一片肥沃的土地。”
被徐凡叫为郑渠的人,正是当年修建郑国渠的总设计师郑国的长子,因为他父亲的身份是韩国的间谍,即便后面被始皇帝原谅,但他们家一直在秦国谨小慎微,什么事情都不敢冒出头,这反而躲过了关中的几次政治风暴。
徐凡知道泥沙能带来营养物质,浑浊的泾河水让郑国渠附近田地,出现和古埃及一样的灌溉条件,有这么高的亩产就说的通了。
顿时让陈平有一股敬畏之心,缺德的事情还是要少干,上苍注视着这一切。
徐凡听完郑渠的话恍然大悟道:“这不就是人造的尼罗河,难怪郑国渠的产量会如此高。”
关中才刚刚安定,郑渠本能的不想这个时候弄什么基建工程。
徐凡摇头道:“放心,本王说了免徭役,就是免徭役,我汉国没有徭役,即便修郑国渠也会花粮食雇佣百姓,工具自然会帮助他们准备好,雇佣百姓的价格,暂定为每个强壮青壮每日十斤粮食,妇孺八斤。
正好现在关中百姓缺乏粮食,以以工代赈,他们就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且修好郑国渠,来年他们的田地粮食收成会更好,一举两得。”
(不再说什么10斤多了,这里用的是秦斤,一个月也就两石半,按照汉朝食货志,一个壮劳动力每个月要吃掉两石粮食,一个月赚两石半,徐凡包吃的情况下,民夫也只能勉强也只能养活自己的妻子和小孩,有个老人都要饿死,所以十斤粮食真不算多。)
徐凡想了想道:“天下太平了,关中乃至天下应该多修建水利工程,提升粮食的产能,粮食不能只看老天爷的脸色。”
后世工业化开启之前,反而是进行了全国性的水利设施修建,为工业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这个时代粮食产能低到徐凡都觉得浪费土地了,良种和肥料的问题还没有办法解决,先解决水利设施也是好的,这就需要很多的水利人才了。
徐凡继续说道:“本王打算在关中设置一个水利学院,培养懂水利的人才,以后整个天下都需要建设修水利设施,你们家要是还有懂水利的子弟可以推荐给本王。”
郑渠喜道:“诺!”
像他们这样技术家族,用得上的时候才有地位,像他的父亲修完郑国渠之后,想见始皇帝一面都极其艰难。要是汉王真要在天下修建水利设施,他的家族可以保证上百年的兴盛。
徐凡看向陈平道:“回去之后,记得请李冰的后人来关中,有懂水利的全部聘请为水利夫子。”
徐凡忽然想到都江堰才是古代水利工程的巅峰,郑国渠也只惠及了关中百姓百年时间,而都江堰却惠及成都百姓2000多年的时间,以至于天府之国的帽子戴到成都头上之后,就再也未曾摘下。
陈平道:“诺。”
徐凡看着这浑浊的泾河水脸色凝重道:“泾河也不能这样放任不管,要不然修的水渠再多,每年也要淘沙,还是要想办法在中上游多种草坪和树木,防止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陈平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汇。
“字面上的意思,关中百姓砍伐了太多泾河四周的树木了,没有树木的保护,地面的泥土就会顺着雨水流到河里面,所以泾河才会如此浑浊,泥水多了,沉淀在河道中,会抬高河床,就会导致泾河泛滥。现在大河已经有这样的趋势了,所以防止泥土流失,任重而道远。”
不记得谁说过这样一句话,千年封建史就是一部修河史,大河这条母亲河,很快会更名为黄河,并且在未来2000年,会变得越来越狂暴。他现在还有机会改正机会,当然要想办法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