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地方冲突与墨者大会

    第617章,地方冲突与墨者大会 (第2/3页)

可小看,很快大汉的工厂就被打的节节败退,守不住市场不说,连长安城老巢都守不住了。朝廷只能放弃成衣市场。

    但徐凡做减法,大汉的郡守们却喜欢做加法。大汉朝廷丢弃的市场,但对方的汉吏们却认为朝廷不行,不代表他们不行,于是他们接手的这些工厂,加入到这些竞争激烈的行业当中。

    但想也知道连大汉朝廷都拼不过那些私人的工厂,大汉的郡拥有的资源怎么可能比得过大汉朝廷,郡少府接收这些工厂,很快就入不敷出,不但没有给他们赚钱,反而要他们贴钱维持这个工厂,当切钱也贴不过的时候。

    他们就会想办法阻止其他地方的衣服进入本地,或是拦路设卡,或是可以提高税费,还把这些成衣摊派,学生的校服,少府工匠的工作服等等,总之用尽各种手段也要把工厂维持下去。恨不得把自己的地盘脱离整个大汉市场,和后世白头鹰的做法可以说是一模一样。

    徐爱民当皇帝的这五年,觉得下面的太守们恨不得把大汉分裂成60块,竞争不过就想玩赖皮,就想割据自守。

    就像挪用经费的事情被发现之后,地方汉吏不是觉得自己做错了事情,而是向朝廷抱怨,说朝廷只知道到他们这里收税,根本不管他们的死活。自己截留一些钱财,不是为了贪污,也不是为了享受,是为了救朝廷的工厂。

    要是朝廷愿意出钱,救这些工厂的话,他们又何必想办法节流钱财,朝廷这是在逼良为盗,朝廷少府的工厂能救,凭什么他们地方的工厂就不能救,哪怕是小妾生的儿子,那也是儿子啊,朝廷区别对待也太明显了。

    有这样想法的地方官太普遍太多了,但大汉朝廷根本救不过来,这种事情太普遍了,汉吏又不愿意吸取教训,那大汉朝廷只能自己给他们教训,这个时候地方汉吏又抱怨朝廷见死不救了,属于是闭环了,根本说不通道理。

    以至于徐爱民觉得要让朝廷的九卿衙门直接垂直管理到地方,尽量减少地方对朝廷产业布局的影响。

    陈锐想了想道:“此等事情可不是陛下和臣商议就可以决定的。”

    他自己就当过封疆大吏,自然明白地方上郡守的想法,陛下觉得下面的郡守权利太大了。但郡守们却觉得朝廷管的太多了,让他们放不开手脚。

    当郡守哪里当得像他们这样窝囊,动不动要跑到朝廷去跑项目,哪怕面对千石汉吏都要讨好,哪怕在地方上也不能放手施政,朝廷防他们就跟防贼一样,这个款定下来了,要专款专用,那个拨款下来了要定期检查。每年上计汇报,上计吏会追踪检查,甚至朝廷还想要郡贤者监督他们,朝廷制定的各种制度像一张大网一样把他们死死的捆住,大汉的太守们也是觉得自己头上有一堆的婆婆要应对。

    现在还要给地方的太守们加一张网。陈锐明白这样的改革要是没处理好,哪怕是他也扛不住反噬。

    徐爱民道:“朕先和师兄通气,这段时间师兄召集九卿制定一个好的执行制度。”

    陈锐点头道:“诺!”

    出了议事厅之后,陈锐苦笑自语:“大汉的丞相越来越不好做了。”

    但他很快就驱除了自己内心不满的情绪道:“但改革好了,某这个丞相未必不能名留青史。”

    大汉开国四十余年,不算他,有四任丞相,周章丞相身为开国丞相,必定名留青史,但他的继承者萧何,叶腾却没有什么开创性的举措,只能算个太平宰相。

    反而是周勃为丞相对大汉进行了多项改革措施,他的威望也是可以追上周章丞相的,他当丞相的那10年时间,也是大汉丞相权力最大的10年,没有一个汉吏能对抗周勃的权力。

    而郦商则是大汉四任丞相当中威望最低的,当然也和这10年大汉太平无事有关,太平时代的丞相总是很难做出成绩的,当然他在农户心中的声望不差,因为对农户减税的政策也是在他任期10年内全面铺开的,只可惜这项改革的发起人却依旧是周勃,以后历史记录功绩周勃会占据主要功劳。

    以后历史郦商的政绩只怕都没有记录他和天子发生矛盾的篇幅多。而他要是做好这次改革,威望自然不会小,积累威望之后,他想推动各项政策和改革自然就容易了。

    做郦商这样的太平丞相还是做周勃这样的改革丞相,陈锐根本不用选择。

    于是陈锐刚刚接手大汉丞相之后,没有像其他丞相巡视地方,而是不断的召集大汉的九卿高官议事,但这些高层到底商议什么事情,就是一点都没有透露出来。

    大汉历40年12月5日。

    长安城,墨家总部。

    徐凡高坐台上,巨子方浩,执事陈磊,熊居,田阳,艾强,李凯也坐在一旁。而在台下则是大汉六十郡墨家首领。

    这些墨家首领对这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