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大丰收

    第五十章:大丰收 (第1/3页)

    何为同年者?

    四海九州之人而偶同科第耳。

    任何一个时代,利益共同体都会以各种方式凑到一起。

    在宋朝,叫‘君子君子朋而不党’。

    在明朝前期,叫同年会。

    明朝初年,明太祖禁止党争等政策,所以没有同年会同年录等说法。一些考取了举人或者进士而有了为官资格的仕人,只能私下拜访。

    只是随着南北士人的争端更加频繁,同年会这一依据地方性以及师生关系的宴会则渐渐盛行。

    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成化六年的那个冬天,杨守陈、杨守阯、商辂、范理、姚夔、卢楷六位来自浙江的各科乡试解元,在BJ杨守陈寓舍聚会,由刑部尚书陆瑜主持,称为“六元会”。

    成化二十三年,杨守陈、杨守阯两人又搞了一次七元会,参会人员为胡谧、沈继先、谢迁、王华、李旻。

    而这种同乡会、同年会盛行的结果就是,加重了南北士人的对立。

    比如天顺朝的吏部尚书王翱是河北人,选官时有意识地多引北人,排斥南方人。

    而成化年间,浙江人姚夔担任吏部尚书,则更加器重南方人。

    正德时,权宦刘瑾是陕西人,多用北方人,其中的河南人焦芳更是对南方人深恶痛绝,结果浙江官员多被打压。

    等刘瑾倒台后,南方人又掌大权,形势再次反转。

    这种事就像雪球一般,越滚越大。

    于是到了晚明,朋党纷争此起彼伏,出现了浙党、楚党、齐党、宣党、昆党等等党派。

    最后进化出究极体:东林党与阉党

    大家斗得不亦乐乎,朝堂上鸡飞狗跳、朝令夕改,朝堂下栽赃陷害、举报成风。

    比较起来,江湖上那点破事算个啥?

    不过这些都是以后的事,欧藏华现在是既得利益者,做不出拂袖而去的操作。

    他坐在位置上,手里握着一個丫鬟送来的暖手,神情平静的听着陈洸诉说着关于《嘉祐集》的内容,这是北宋苏洵的散文作品。

    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很多读书人都喜欢他的文风。

    欧藏华听了一阵,忍不住瞧了一眼屏风。

    那屏风后,有一位姑娘正在弹奏古琴,曲谱是《风雅十二诗谱》之中的《采苹》。

    邹守益凑过来,小声问道:“璟玉对音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