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时政

    第13章 时政 (第2/3页)

  而后者就是有判断有结论的职场应用文,毕竟科举取的是士,想当官,总不能连个文件也不会写吧……

    这些大多都看个人学识,但其中有一项叫做‘试帖诗’的应试内容最是磨人。

    顾名思义,‘试帖诗’就是作诗。

    文人作诗注重意境,灵光乍现时犹如天马行空,诗句词调不拘一格,作出的诗篇也最有感觉。

    但‘试帖诗’不同,一来命题,多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作诗;二来还有排律规定,多为五言六韵或八韵,有时还会限韵脚。

    这就相当于给考生套了枷锁,让考生在这枷锁内作诗一首,还不能跑题。

    因此也导致了‘试帖诗’这一文体犹如老太太的裹脚布一般,从古至今都未曾出过如何亮眼的佳作…

    陆珏有吃书这等天赋在,别的考点都可以不放在心上,唯独对这需要临场发挥的‘试帖诗’犯怵,拿捏不清。

    此番与姜原讨论的也多为此。

    陆珏听到姜原谈及往届试帖诗命题,直言不讳的问道:“依姜老夫子之见,此届乡试的试帖诗大概会以何事命题?”

    “……”

    姜原欲言又止的摇摇头,苦笑道:“我若能猜到,也不至于落榜十多次。”

    “姜老夫子何必自谦?”

    陆珏见状也知道他定是总结出了些经验,只是不好开口罢了,便笑着恭维道:“总归只是猜测,当不得真,姜老夫子有何经验不妨教教我等后生。”

    “陆秀才折煞我也。”

    姜原略显局促的摆摆手,咧着一口黄牙笑道:“我参与过十三次乡试,确实也总结出了些经验,但一家之言,陆秀才听听即可,切莫当真。”

    陆珏拱拱手:“愿闻其详。”

    “言重了…”

    姜原沉吟了一会儿,似是组织好了言辞,说道:“各道的学政是不能主持乡试的,都是由朝廷选派翰林、内阁学士赴各府州充任正副主考官,主持乡试。”

    “所设试题大多也与时政有关。”

    “最典型的例子当数二十年前,辽军南下与我大岐交战的那些年,科考连续数届的试题都与战事有关。”

    “说来也不怕陆秀才笑话,我发现规律后苦心研读几年有关战事的典籍,可后来岐辽两国签定了阴山之盟,辽军退兵,与我们大岐也成了表面上的兄弟国,互通贸易,科考试题又无规律了。”

    “终是竹篮打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