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东战略

    第三章 中东战略 (第2/3页)

含义还是反对。

    “反对,反对!!”

    “我看你们这帮人也只会干这一件事,咱们因为这帮家伙封锁不了,但咱们可以逼他们和我们一起封锁,尤其是封锁靠近我晋国的区域,这部分才是最重要的!!”

    韩安丰的话让在场的不少人为之一震,但很快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他面前,那就是周边国家凭什么听他们的,就凭背后的“大汉帝国”??

    韩安丰眼神犀利的拿起指挥棒指着挂在墙上的中东靠近波斯湾的地图:

    “帝国昔日非常想要控制波斯湾,可是因为英国人阻拦,迟迟控制不得,这次咱们来个大的,一次打出二十年的和平!!”

    “让这帮家伙不敢再支持那帮披着白布的野人!!”

    “啪!!”

    “你们制定计划,我来向晋王汇报!!”

    “是,韩长官!!”

    一排中气十足的敬礼声在指挥部内响起。

    ——

    晋国首都应天城,昔日的巴格达古城。

    最初改名叫应天的时候,其实引来了很大的争议,其中最大的争议就是“应天”这个两个字实在太犯忌讳了,尤其是犯了大汉非常敏感的君臣名分。

    毕竟谁能应天,皇帝啊!!

    你一个晋王搞应天,不是在明目张胆的和皇帝对着干,和大汉对着干吗??

    事情发酵之后,就连当时的晋王刘玄都准备把这个名字否决,直到西京方面的一份密电,彻底打消了他的疑虑。

    其中那句“中东无主,杂胡横行,正需汉家之天教化”,更是被后世的史学家奉为经典。

    而也正是在这种支持下,巴格达城,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正式改名为“应天”。

    改名当天,还起了很大的冲突,甚至还造成了比卫城更大的规模的叛乱,晋国史书记载:

    “贼兵十数万,晋军万余,幼发拉底河岸,四时而破,贼军溃散,流与乡野——”

    短短的一句话,却将当时真实的惨烈情况掩盖!!

    真实情况是,当天凌晨四点,借着照明弹,晋军发起了一场教科书般的装甲穿插,仅仅一个小时不到,就打散这支号称了三十万,实际只有十四万的各部族联军。

    当时的场面甚至用荒诞来形容,一辆晋军装甲车就敢追击数百名当地的部落士兵,甚至还敢抵近射击.

    而那些在拂晓中打的士气全无的伊拉克人,就像是落败的鸟群,看到戴着钢盔,穿着沙漠色军装的晋军就跑,很多人被俘虏的时候,甚至步枪的保险都没有打开。

    用当时指挥的晋军陆军司令何作仪后来回忆:

    “这绝对是一场我这辈子指挥的,最轻松的战争,伊拉克人就像是草原上的羊群,看起来数量多,但却被十几只狼的狼群,赶的到处都是,狼和羊,文明与原始,就算这帮家伙从英国人那里弄到了枪炮,但最终的结局是不会变的,战争已经过了单靠给点轻武器,就能够胜利的时代了!!”

    而在这场风波过后,不仅仅改名顺利进行,当地推行一年受到阻力的国语普及也得到了很大的进展,以至于当时站在晋王宫的刘玄感叹:

    “古人云,蛮夷畏威而不怀德,今日方得始终!!”

    ——

    “啪——”

    晋王宫的书房内,刘玄站在巨大的水晶吊灯下,看着手中韩安丰的奏报,眼神犀利的不断的用奏报拍打自己的手心,脚步不断在书房内打转。

    “传罗相——”

    刘玄对着门外喊了一声,很快就陆陆续续传来急速的脚步声。

    “吱——”

    书房的门被打开,露出了一个头发虚秃,额头饱满的中年男人,男人名叫罗清林,出身于龙武元年,和所谓的勋贵一点都不搭,而是个地地道道的文臣。

    走的也是正统的“汉式科举”,考上进士后,老老实实的按照分配在地方乡镇任职,任劳任怨,一干就是七年。

    真正让他走运的是当地发生洪灾,因为抗洪保家有利,被调到了省城文化馆专门修地方史,因为没有靠山,这个工作听起来厉害,修历史,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养老场所。

    真正让他转运的是几年前晋国成立,当时地处海外的晋国,因为国情特殊,不得不到本土征召人才。

    哪怕把条件开到了,官升两级,也依旧没有人愿意来,而作为在地方和文化馆做了十来年冷板凳的罗清林则是在反复挣扎,差点和妻子离婚的情况下,毅然决然选择前往晋国。

    而到了晋国之后,他的才能终于得到释放,在地方缓解当地“华土矛盾”,重整经济,硬生生将当地干到了远近闻名的模仿区,引起了当时求贤若渴的晋王刘玄注意。

    最终在考核几次后,顺利走马上任,成为了第一任晋国国相。

    【原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刘玄自己兼任】

    “殿下,可是卫城之事??”

    一进来,罗清林就问到了重点。

    “这是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