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七章 首阅显卓异
第六百零七章 首阅显卓异 (第1/3页)
嘉昭十五年,四月初二。
荣国府补摆贾琮舞象生辰宴,外院赴宴世勋子弟觥筹交错,内院贾母王夫人欲借东风,搭台唱戏。
只是贾母一番心机,被发现端倪的城阳侯徐氏,妙语如珠一番言语,顷刻消弭无形。
城阳侯徐氏和泾阳侯张氏,为在儿女亲事上撇清宝玉,又抛出择婿文华郎的说法。
也让各家贵妇席上话题,转向天下瞩目的会试大比……
与此同时,距离荣国府数里之地,神京贡院和大周礼部,两个与春闱密切相关的官衙机构,陷入异常忙碌的情形。
自三月二十七春闱会试结束,浩大缜密的会试阅卷大礼,正在紧锣密鼓展开。
会试结束当晚,便开始的试卷造册、试卷弥封、试卷誊抄、初规筛选和黩落,便有序无情的展开。
其中上百举子还未涉及答题评等,就因试卷言语避讳、字数不合、自叙出身等原因,成为首批落榜的考生。
而顺利进入试卷朱笔誊抄阶段的举子,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也是注定的黩落命数。
朱笔誊抄完毕的试卷,原卷封存入贡院文牍库,誊卷根据次序先后,由禁军全程押运,从贡院源源不断运往礼部。
之所以将原卷和誊卷,分存批阅于两地,也是为防止规程之间,难以行抽卷替换舞弊之举。
会试誊卷从贡院运出,会直接运到礼部阅卷大堂,这里由三名春闱主考坐镇,十八位同考官分房阅卷。
除此之外,每房同考官下属还配置阅卷官,这些阅卷官是各衙六品及以下官员,也都是当年会试上榜佼佼者。
另外参与阅卷事务的人手,还有负责文牍抄录整理的书吏,负责大堂跑腿办事的杂役等。
整个礼部阅卷大堂汇聚了二百余人,声势虽浩大,但因涉及天下俊才遴选,除了低声吟咏文章之音,少有其他喧哗之举。
而整个礼部阅大堂,都被从五军营调集的数百精锐,团团围守,即便非主考官的礼部尚书,也不能擅入阅卷大堂。
所有参与阅卷的官吏和杂役,即便是会试主考官本人,进出阅卷大堂,都要被严密盘查,确定没有任何私藏夹带。
因为,在历朝都出现类似情形,举子在贡院出关之后,会立即默写自己的答卷文章。
然后,通过关键人脉并贿以重金,将默写答卷传递给基层阅卷官,甚至是同考官、主考官。
收到暗中传递之物的官员,即便面对只有编号没有名字的誊卷,也能按文识人,行舞弊之举。
因此,为了防范未然,这种对于阅卷官吏人员的出入盘查,严厉程度并不亚于举子入试贡院之时。
汉家从前唐推行科举之制,已历经千年,举子为了博取青云之路,各种挺而走险舞弊之举,都是层出不穷,前赴后继,不畏生死。
上千年的科举历程,从来都是舞弊和反舞弊的血肉搏杀,阴私夺天机,侥幸过关者不少,因此身死名裂更是数不胜数……
……
礼部阅卷大堂,坐北朝南正向三间廨房,坐了春闱三大主考官,以示代天子遴选天下才俊之意。
大堂左右两侧两列九间侧房,安置担负阅卷重任的十八名同考官。
阅卷大堂正中,整齐排列密密麻麻书案,各房阅卷官和基层书吏,各自分而端坐,阅览整理源源不断运入大厅的誊卷。
十八房同考官根据考生专治《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五经要义,进行分房阅卷。
考生在会试首场书经试,虽然只考七道答题,但会试提供答题却不止七道,考生根据专治经书进行选题。
五经之中,专攻《诗》《易》《书》的举子,数量远大于《礼记》和《春秋》。
因后二者经卷字数和难易程度,要远高于前三者,攻读钻研更加耗时耗力。
尤其《春秋》微言大义,常令研读的学子知难而退。
所以,十八房同考官中阅卷专治《诗》、《易》、《书》占多数,阅卷专治《礼记》和《春秋》为少数。
本届会试参考学子过三千余人,除了在誊抄试卷阶段被黩落的考生。
每房同考官原则上都需分阅两百多份试卷,合计过六百多张答卷。
但每房同考官下属阅卷官,在进行试卷初阅之时,会将首场书经试答卷之中,八股时文水准低劣、理义混淆者提前筛除。
学子如连首场基础的书经八股,都无法做到中流之上,在考生基数庞大的基础上,自然没有继续博取上榜的资格。
……
四月初二,本届会试首场书经试阅卷的第一日。
首场书经试为考据举子才学根基,书经试所用八股程文,不仅要义理通畅,更要遵循严格的书写规范。
对举子书经造诣,逻辑缜密,行文水平等都有极高要求。
因此,对于同考官和阅卷官来说,书经试的阅卷评等,比会试后两场更加耗费心力。
同样,对于应试举子来说,首场书经试是否合格,决定他们是否能进入下两轮阅卷。
首场书经试阅卷只进行了半日,各房的同考官下属阅卷官,就已累计黩落八十余份考生答卷。
这些考生都是被评等为时文劣等,但这种劣等只针对会试水准而言,或许这样答卷在乡试还能轻易上榜。
春闱会试本就是处于科举金字塔上层,历来都是优中选优,随着阅卷的历程推进,这样的黩落也会越来越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