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 毛衣店

    216 毛衣店 (第1/3页)

    几乎整个七月,程丹若都在为毛衣书而奋斗。

    谢玄英替她找到了芦苇笔,这是在西北地区才有的硬笔,芦苇所制,笔头削成斜角,中间一道缝,与现代钢笔的笔舌一模一样,储墨很好,书写也流畅。

    她靠着这本土化的硬笔,终于顺利画出十几幅教程图。

    正式交付刻印前,专程叫了严刑书的孙女来,她十三岁,略识得几个字,懂一些女红。

    程丹若让她看着图学,她只研究了一下午,就顺利织出了一段料子。

    但严小娘子也说,最好能配有文字,不然光看图还是有些吃力。

    程丹若当然也打算配文字,可图样一定要考虑到大多数妇女的文化水平,文字只能辅助,还是要靠图。

    不管怎么说,既然一个全未接触过毛衣的人,能照本宣科织出正确的针法,那么姑且可以刊印了。

    ——她没有时间再逐一修改,八月份,无论如何都该开始推广,否则就赶不上这个冬天。

    若是不好,明年改版就是。

    而这本教打毛衣的书,就很质朴地被命名为《毛衣图》。这回,程丹若用了上次谢玄英的建议,署名为程措措。

    她自掏腰包,花五十两刻印此书,要求商号在推广时,将此书租赁给购买毛线的妇女。

    一天只收一文钱,抄写免费。

    最初,鲍、程两人都不太情愿就这么传开,假如垄断一段时间,无疑赚更多。

    可转念一想,只要拿到毛衣,心灵手巧的妇人不难拆解,一样传开,且从来没有做丝绸生意的人,怕女人学会织布的,便应承下来,着手推广。

    他们收走了程丹若与云金桑布交易的大量羊毛(当然,购买陶器的费用也由他们出了),开始清洗、染色、纺线。

    八月,大同府开出了第一家毛线店。

    这是稀奇东西,百姓们当然要围观一阵。

    小二趁机对人宣传:“这是知府夫人发明的法子,把羊毛织成衣裳,粗毛的相当便宜,两钱银子一件,这可是毛啊。”

    虽说程丹若不大上街,可衙门很多本地人,大同的百姓或多或少知道,她其实就是大同人,对她的观感一向不错。

    再加上贵妇人的名人效应,难免心动。

    家底丰厚的妇人进店,摸了摸料子,却有些嫌弃:“这也太糙了,能穿吗?两钱银子,都够我买只羊羔了。”

    “羊羔吃了就没了,这可是衣裳。嫌糙的话,试试细毛的,就是贵,五钱到一两银子都有。”小二口齿伶俐,“毕竟是冬天的大衣裳。”

    妇人还是不满意:“贵了,一斤棉花才五分银子呢。”

    “那是棉花,不是棉衣啊。”小二笑道,“你买毛线也便宜,粗毛一斤八分,够织件大人的衣裳了。”

    持家的妇人都精明,心头一算,立马惊讶:“线卖八分,成衣要两钱?”

    小二道:“会织的人不多,当然贵,看您也是做活麻利的人,不如自己买线回去织。”

    妇人道:“我可不会。”

    “这有图,也是知府夫人印刻的,外头一文一天,咱们大同不要钱,免费看,不过只能借三天,押金二十文,书没坏就照价退给你。”

    小二递了《毛衣图》给她,任由她翻阅,顺便对其他围观的妇人姑娘说:“咱们这也收毛衣啊,一斤粗毛八分,织成衣裳一钱八分收,但要称重,缺斤短两可不行。”

    大家都会算这笔账,惊讶道:“工钱竟要一钱?”

    但还是嫌弃,“不如

    棉衣便宜。”

    小二耐心道:“棉花一斤五分没错,可你没算布料的钱呐,一匹好棉布也得三十贯,再加上工钱,其实也差不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