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帝后16

    16 帝后16 (第3/3页)

    言毕,触柱而亡。

    消息传来,原身的母亲也自绝于家中,追随丈夫而去。只留下了原身一个孤女。

    赵帝自然是盛怒。

    只是卢家是望族,朝堂势力根深蒂厚、世家的姻亲又盘根错节,根本没法株连。别说卢父只是当庭骂他了,就是举兵造反、他都得捏着鼻子“厚恩赦免其族人”以示宽抚。

    至于说原身这一家……

    原身爹娘伉俪情深,卢母萧氏身体不好,极难有孕,直到晚年才有了原身这一个女儿。现在卢父身亡,萧氏自缢,赵帝只要不想被天下人戳着脊梁骨骂死,就不可能动原身一个尚未长成的孤女。

    卢皎月不知道原主的母亲那么干脆利落地自绝有多少是追随夫君、又有多少是为了女儿挣一条生路,但是这一切对于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女孩来说,太难接受了。

    只一个旦夕,天地骤变、双亲俱已不在人世,这孩子没能撑过去。

    卢皎月就是这个时候过来的,不过她的处境仍旧算不上好。

    虽然赵帝“大度”地表示了“不予追究”的态度,甚至命人好好收敛了卢氏夫妇的尸骨,连卢父的官职都没有收回,但是原身依旧是一块烫手山芋,朝堂上接二连三被敲打的卢家根本不敢接手。

    以至于卢皎月穿过来之后,面临的局面相当险恶。

    父母俱亡、宗族不顾。家中主人过世,家仆四散奔逃都是好的,更有甚者卷了财物还不满足,将主意打到了一个原身这个年幼却能窥见美貌的孤女身上。

    卢皎月是在系统的帮助下,才勉勉强强稳住了局面。

    就在卢皎月以为自己穿越后的日子会这么一直水深火热下去的时候,原身的姨母出现了,把她接到了府上。

    ——卢皎月就这么成了那个传说中的“表姑娘”。

    “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但是就卢皎月的个人感受来说,其实还行。

    她毕竟不是真的小孩,没那么大的情感需求,而郑家(也就是姨母的夫家)对她也谈不上苛待。

    没人会去为难一个身世凄惨的小女孩,至于说“收养原主”这件事背后可能带来的麻烦,郑家早在做出这个举动之前衡量考虑过:不管赵帝心里到底的怎么想的,既然他对卢父的后事极尽优待,对天下人展示了自己“宽宏大量”的气魄,那么原主这个卢父留下来的孤女绝不能出事。

    也因为这些,卢皎月在郑家的时候,物质上绝对没有被亏待。郑家那一票表兄弟姐妹也都对这位寄居在家中的可怜表姑娘展现了极大的善意……当然,要是态度没那么小心翼翼就更好了。

    卢皎月自觉日子过得还不错。

    但是有着这样一个身份背景,她是绝对不可能去出风头的。相反,她在京中的存在感越小越好,最好小到皇位上的那个人将她彻底忘到脑后。

    *

    另一边,周重历也在问徐懿意:“你和皇后很是熟识?”

    他也察觉了徐懿意先前席间的态度不对。

    徐懿意的手指略微收了收,在这些微的停顿之后,她才像是自然而然流露出惊讶,“将军为何有此问?”

    她又顿了一下,才低声,“皇后殿下乃是卢公之后,品性高洁,妾不过一俗人尔,虽同在长安、有过几面之缘,终究没有深交的机会。”

    周重历是个很细致的人,若是以往、他这会儿必定要说两句“三娘操持家业辛苦”之类的话来宽慰夫人,但是这一次他却没出声。

    他满脑子都是那句“卢公之后”。

    周重历回忆着周行训喜形于色地拉着人过来炫耀的样子,忍不住想:周行训知道这件事吗?

    周重历毕竟是外臣,对后宫的事了解不多、也不打算掺和。他此前对皇后的认知只有“出自范阳卢氏”和“姿容端丽”——当然,后一条是基于对周行训的认识判断的——他还真不知这是卢瑀留下的那个孤女。

    按道理来说,周行训是应该是知道的,这毕竟是他的皇后。

    但是事情一旦还周行训扯上关系,“按道理”这三个字的说法就很难有效果。

    周重历也就在心里嘀咕了一下,很快就放下。

    这事其实对时局并没有什么影响。

    周氏当年起兵,打的就是“灭赵兴梁”的旗号(至于入京之后,怎么就建立大雍了?这种事就连没脑子的人都不会去深究),从这个角度讲,立卢瑀的女儿为后其实很合适。

    就是“为前梁尽节而死”这件事本身,实在是很戳周行训的肺管子。

    ……

    以父事之,以国相待之。

    终不及故朝一梦。

    是故以梁人梁臣之身长眠地下,固不受新朝之封。

    周重历低叹:“……尚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