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小女徐慧

    第六章 小女徐慧 (第2/3页)

宗室中人向来都会以亲族身份入仕,殿下能够警醒,老夫欣慰。”

    李承乾尴尬一笑,“多谢舅外公体谅。”

    一声声的舅外公,让高士廉很受用。

    说起当年,还是隋末天下大乱,当时长孙无忌还是个布衣小子,长孙皇后也不是当今皇后,兄妹两人父母早逝。

    是高士廉带着他们兄妹为生,后来结识了李世民,长孙无忌跟着李世民平定内乱,便有了如今的局面。

    就连李渊也十分器重高士廉。

    高士廉当得起李世民的一声舅父,也当得起李承乾的一声舅外公。

    “殿下不用担心长广公主的言语,老夫会替殿下让长广公主知难而退,还望殿下往后少给这些人承诺。”

    “孤谨记教诲。”

    言罢,高士廉站起身,让于志宁与徐孝德和太子谈,自己便先离开了。

    看这模样,是要给太子殿下去摆平宗室中的言论。

    因赵节的事情,太子的一句拒绝看起来轻巧。

    可长广公主在宗室众人间煽风点火,就快将太子说得众叛亲离。

    长广公主会这样,多半是李渊给惯的。

    皇帝的一言一行,容易引起人们的议论。

    储君的言行,也同样让人们颇为关注。

    除却宗室众人,朝中文臣不论是房玄龄还是魏征都觉得太子拒绝是对的。

    殿下的品行要从小抓起,任人唯亲早晚会闯大祸。

    崇文殿内,李承乾面对眼前两人道:“两位,孤久居东宫,很少出去走动,也没见过外面的风景,不知现在长安人口几何?”

    于志宁连忙道:“回殿下,长安有坊民十万户,大致人口有四十万。”

    说来经历了战乱与天灾之后,长安城能有这样的人口数目已经很不错了,算上长安周边的十二县,勉强能有百万人口。

    关中还是萧条的,长安也是萧条的。

    如今正是大唐休养生息,蓄养国力的重要时机。

    所以现在大唐对外的国策上,都是以低成本的条件来运行。

    于志宁讲述着如今大唐各方的种种形势。

    就比如说颉利大败后,温彦博与魏征对如何治理突厥产生了争论,最后李世民还是选择了更低成本的方式,保留了突厥人的风俗习性,从而维持地方稳定。

    李承乾道:“刚刚经历过阴山大战,朝堂很难抽出人力物力,改变突厥人的习俗从而教化,至少现在时机未到,从而父皇与朝中大臣们选择了一种更低成本,更高效的维稳国策。”

    “但这也只能暂时解决眼下的问题,往后等实力足够了,再看形势来应对,所谓花小钱办大事,往往是大家的不二选择。”

    闻言,于志宁讶异地看着这個还稚气未脱的太子。

    这般见地,直截了当说出了国策的要害之处。

    不得不说,这位太子对国策的了解程度,甩了同龄人一大截。

    这可比李泰那种小聪明高出不知多少。

    再次审视太子,言语中淡然又不失风度,这种谈吐没有少年人的自大,反而多了几分谦逊。

    李承乾又问道:“孤也不知道说的对不对,还望于侍郎指正。”

    其实太子说得很对,甚至对的有些过头了,于志宁连忙道:“殿下往后还是少议国策为好。”

    李承乾颔首道:“也对,孤说多了,反而不好。”

    徐孝德年过三十,抚着自己的山羊胡低声道:“传言东宫有一位高人曹先生,真有其人?”

    李承乾点头道:“当然。”

    徐孝德道:“可否见一面?”

    “呵呵呵……”李承乾轻笑着,强作镇定,接过宁儿端来的一碗白开水,解释道:“其实曹先生是个脾性古怪的高人,他从不见外人,也不见外客,这是孤答应他的。”

    徐孝德叹息道:“也罢。”

    正当这时,有一个小太监快步走来,他站在崇文殿前,朗声道:“陛下有旨,明日太极殿设宴,请殿下届时赴宴。”

    于志宁道:“朝中才休沐,陛下是想在休沐时设宴,宴请功臣。”

    时辰也差不多了,李承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