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苦恼的舅舅

    第九十二章 苦恼的舅舅 (第2/3页)

虽没有赞誉,可允许了殿下依旧留在中书省,甚至主持互市便是最好的赞誉了。”

    “多谢舅舅指点。”

    来到中书省,李承乾发现自己桌上有不少的奏章,厚厚地堆起了一叠,打开一卷便是想要通过互市买布匹的。

    满朝文武是热情的,只要一个方式被验证是可行的,他们就会大举来进献主意。

    而长安城也有不少权贵都是有家业的。

    据说程咬金大将军家的家业就挺大的,不然父皇扣了他这么多年的俸禄。

    要不是有家底家业,可能程咬金大将军会成为大唐第一个被克扣俸禄饿死的将军。

    再看到一些将木材与陶器通过互市卖出去的想法。

    不考虑运输成本?不考虑人力成本?说卖就能卖?

    有这种想法的官吏莫名觉得可爱。

    李承乾脸上带着笑容,这些奏章太有意思了,越看越上头。

    其实通过以往的经验来判断,如今可以确定的是茶叶与丝绸,这两个是一定能够赚取巨大利润的。

    因为运送成本低,一两茶叶就可以卖出不菲的价钱。

    这些年桑蚕越来越好养,丝绸是越来越多,关中的丝绸价格,仅仅只是细绸,两贯钱一匹。

    寻常人家买个三五尺的绸布,便能够做一身好看且穿着舒服的衣裳。

    看完了眼前的奏章,李承乾便将它们堆放在一旁,其中有些建议不出于实际意义考量,也就没有参考的必要了。

    李承乾将一份奏章放在了房相的面前。

    房玄龄看罢,问道:“只要茶叶与丝绸吗?”

    “对,眼下互市只有茶叶与丝绸。”“他们这么多的提议,殿下都否决了?”

    李承乾又道:“老师,关外运输不像关中,首先考虑的还是能够轻便运输,并且高价值的物品,思来想去,就是茶叶与丝绸了。”

    “肥皂呢?”

    “肥皂,自有安排,毕竟这关中只有泾阳一家。”

    房玄龄道:“西域人向来喜丝绸,臣听闻当年一匹丝绸可以换得十余个胡姬。”

    “现在他们依旧很渴望丝绸。”

    房玄龄颔首道:“臣会与陛下商议的。”

    魏征快步走来,道:“太子殿下,这是今年科举的各项用度开支。”

    李承乾回到自己的位置,看着郑公递来的奏章。

    魏征朗声道:“此番前来科举学子,共有三千五百余人,监场,人手,护卫兵马以及各类人手都已安排好了。”

    李承乾仔细看着,这预算是于志宁做得,做得还算是仔细,细算到监厂每个人。

    其实这一次开科举的成本已经压缩得很低了。

    李承乾做完批复,又道:“郑公,今年科举对朝中来说很重要,考卷可要慎之又慎。”

    “太子殿下放心,出题的夫子会在大理寺的监牢住两月,直到科举结束,他们不会见外人。”

    李承乾颔首道:“有劳了。”

    抬眼一看,房相又脚步匆匆离开了,这些天房相总是这样,他一个人去见父皇。

    今天房相又带着一叠奏章走的。

    若是往常也就算了,可近来这样的次数越来越多。

    房玄龄跟着太监脚步匆匆走入了兴庆殿内,双手递上一叠十余份奏章,“陛下。”

    命人将奏章呈上来,李世民端坐翻阅着,道:“这些都是太子批阅的奏章?”

    “正是。”房玄龄接过太监递来的凳子,安静地在一旁坐下。

    李世民喝着茶水又道:“互市的只有茶叶与丝绸?”

    “回陛下,殿下拒绝了其它,只允许这两样互市。”

    其实儿子批复的奏章很简单,言语都很简练,行事也很简单,一眼便能看到目的所在。

    开朝以来,他强调次数最多的便是各县的县丞需要抓住乡民的耕种情况。

    因太子的几句话,朝中又派出了一些官吏,去各县亲自察看情况。

    说来这也是一个笨办法,这种这笨办法,往往行使起来,是最可靠,也最有效率的。

    李世民又道:“玄龄,如此说来太子行事至今还是令人挑不出问题?”

    “陛下,太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