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太子与老师
第三百二十一章 太子与老师 (第1/3页)
今天,父皇似乎心情很不好,说了很多话,说的都是这一次出游之后的见闻,如果说战争是一种财富分配的方式,那么这种以府兵制为主的田亩重新分配的方式,就是最粗暴且简单的,也是最直观的。
这个天下很大,李唐建立的帝国需要统治整个天下,这天下数以千万计的人口等待着治理。
如今的关中今非昔比,关中各县各地,包括河西走廊陇西的都已得到了改观,这种改观说来很有意思。
都是在朝堂高压管理治下,以京兆府为主,皆有自己这个太子的严苛政令下,得以有了改善。
当然了,其中不乏有官吏抱怨,或者一部分人怨声载道。
直到三兄弟离开了甘露殿,那三碗凉面依旧放在桌上没有动筷子。
父皇说累了,便要去太液池休息。
走出甘露殿,李泰询问道:“听说於菟拿积木砸了父皇?”
李恪诧异道:“有这事?”
李泰道:“也是今天来早朝时才听说的,好在小於菟与父皇都没有大碍。”
李承乾走在前头道:“那孩子挺好动的,都是爷爷与丽质她们给惯的。”
李泰无奈一笑,小於菟不被惯坏,倒显得有些不太正常了。
走到承天门前,李恪道:“恪先去咸阳县看望刘仁轨。”
李泰也道:“青雀也先回文学馆了。”
两个弟弟都离开了,李承乾这才走向中书省,李泰与李恪都没说东征的事。
从父皇途经洛阳回长安的路上,朝野的群臣就对陛下会不会东征的事议论纷纷。
可这一次,父皇回来之后反而没人议论这件事了,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闭口不谈。
皇城内很热闹,官吏来往不断,比之以往更忙碌。
皇帝回来了,带回来了不少事,譬如说那道旨意,敕天下括浮游无籍者,限来年末附华,这一道旨意需要告知天下。
父皇与郑公回到长安,带来了不少的卷宗,李承乾还未看过却也能猜到几许。
此番出游一年,离开了关中这个舒适圈,走向了真正意义的天下,所谓浮游无籍者,是现在的逃户与隐户,并且这个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
如今昭告天下,限这些隐户与逃户需要重新恢复户籍,可这种事真的容易吗?
又或者说父皇颁布了这道昭告天下的旨意,会感动多少人?
就因这种感动,就能改变这种现状吗?
未免太过理想化了。
再从某种方面来讲,从一个皇帝视角来看,赋税与威信是相辅相成的,失去了这两样,国家的号召力也就没有了。
因此《商君书》在以往的经验所得中确实可以得到一些借鉴,但放眼当下的环境,若还盲目地用一书治理天下。
从而失去了对实际环境与当下形势的判断,未免显得有些不符实际的理想化了。
大抵上,有些人只信奉黄老之学,或者是法家学说,多少都有些偷懒了吧。
走到中书省门前,李承乾又见到了舅舅。
长孙无忌行礼道:“殿下。”
李承乾揣着手停下脚步,道:“这些天恐怕有得忙了,中书省五品及以上官吏,晚上诸位都留一留。”
“郑公病重了。”
李承乾沉默片刻,蹙眉道:“难怪今天早朝不见郑公。”
长孙无忌又道:“臣这就去看望郑公,殿下当以国事为重,等忙完眼前这些事,殿下再去看望吧。”
“有劳舅舅。”
长孙无忌又一次行礼,快步离开。
忽然想到如今的郑公已是六十有三的高龄了。
李承乾在原地站了片刻,这才走入中书省。
张玄素是今年年初才回到长安的,他见太子来了,当即递上一份奏章,道:“殿下,这是马周所写的往年治理洛阳的奏疏。”
李承乾拿过奏章还未看,又道:“在洛阳的这些年有劳你们了?”
张玄素行礼道:“臣不敢懈怠。”
老师正在与几个文臣商谈,岑文本布置着一些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