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太子与老师

    第三百二十一章 太子与老师 (第2/3页)

事。

    还有不少文吏将一些卷宗送来了中书省,

    一摞摞卷宗堆满在中书省的一旁,满满当当堆放在一起足足有半人高。

    还有不少放在各个官吏的案前,将梳理各地卷宗的事交给于志宁与褚遂良。

    李承乾拿着洛阳的奏疏,才坐下来翻看着。

    近年来洛阳发展得很不错,更是在意料之外地不错,如今的洛阳增至二十五个县,算上洛阳城的人口,共计有七十五万人口,其中有四成是外来迁入洛阳的。

    父皇所担忧的隐户与逃户问题在洛阳就不是问题,不论是洛阳还是关中,想要进入作坊劳作,就需要有户籍,没有户籍的是不能进入作坊劳作的,并且各县官府还会定期查问。

    如此一来赋税与人口户籍问题就能得到很好地缓解。

    现在的长安与洛阳就是一个巨大的财富吸收器,不断吸收着西域与中原各地的财富,一车车的货物都被换作了钱,进入各个作坊,而各个作坊缴纳了税之后,就成了朝中的钱财。

    并且还在不停地吸收劳动力,这种虹吸效应,会让关中与洛阳短时间内吸收巨量的资源。

    李丽质的资源论就不得不重视了,要生产就必须掌握资源,如矿产与木料,甚至是茶山与盐矿,或者是蚕桑。

    问题又回到了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上,一个巨大且老大难的问题。

    马周要提高洛阳的市税,他觉得现在洛阳的市税实在是太低了,他想要将市税上涨到四成。

    李承乾作了批注,将收税往生产的前端靠拢,并且以价格来定税,与货物无关。

    本质上马周的问题并不是收缴税多少的问题,而是市税均寡的问题。

    可以在洛阳进行试点,但在尝试的过程中需要把控好分寸,该多的要多,该少也尽量不要给乡民的生活造成负担。

    贞观十六年,入秋之后,关中的粮食价格不降反涨,涨到了斗米十钱。

    当早晨的浓雾散去之后,李承乾与老师走到长安城几里地外的一条河边,这条河是浐水,边上就是新丰县。

    新丰县有一种酒水,就是名满天下的新丰酒。

    新丰县是当年汉高祖刘邦兴修的一座城,以前叫作新丰城,是为当初汉高祖怀念沛县家乡所建成的。

    时代几次变迁之后,这里就成了一个县。

    虽不知当年的汉高祖刘邦有没有喝过新丰酒,是不是也真爱喝那新丰酒。

    只是在后来的史书上,如李白那样的人,酷爱新丰酒。

    走在新丰县外,就能见到一车车的坛子被送入县内。

    李承乾道:“郑公病重了,但却没有再提及东征的事,老师觉得东征必要吗?”

    房玄龄道:“是觉得若是郑公在,肯定会反对陛下东征?”

    “老师以为呢?”

    “嗯……臣也会反对陛下东征。”

    李承乾揣着手望向远方,看着田地里还有一群孩子正在捡着麦秆,又道:“若父皇执意要东征,老师还会阻止吗?”

    “殿下,贞观四年唐军征战突厥,贞观十年唐军才平定了吐谷浑之乱,之后贞观十三年高昌一战才打完,接着吐蕃兵犯松州,再后来就是天山一战与如今的漠北一战。”

    老师没有直接回话,而是说了自贞观一朝到如今十六年间,发动的种种战争。

    大唐的皇帝是好战的,大唐的将领也都是好战的,东征西讨,耗费的人力物力可想而知。

    李承乾走在官道边,官道的一侧就是关中平原特有的田地,一眼看去田野直到视野尽头。

    “若不是当初松州一战结束得迅速,恐怕父皇与朝臣都会答应和亲的吧。”

    李承乾言罢,继续走着,老师也没有回答。

    其实松赞干布的时机选得很好,他也是有实力的,吸纳了吐谷浑的残存牧民联合了吐蕃周边众多部族,要是松州没守住,要是那一战没赢,恐怕大唐与吐蕃已成了姻亲。

    打都打了,青海也成了唐军屯田地,现在说这些没有意义。

    房玄龄道:“殿下,如今这天下人都渴求安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