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干性溺死

    第156章 干性溺死 (第2/3页)

各大关节完全松解,早已超过了七十二小时。

    ……

    宋小慈足足研究了半个小时,才让记录员下笔。

    “……尸体本身的表现就这个样,根据水温4摄氏度这种情况,我判断死亡时间为一周,也就是七天吧。”

    做完上述内容,终于轮到操刀解剖了。

    熊照安和宋小慈两人都很清楚,到目前为止,死因的问题并没有涉及到。

    不能看见尸体从第五腰椎横断,就说他的死亡原因是机械性暴力所致的创伤性休克,或者失血性休克而死亡。

    至少目前从断面的生活反应来看,因为腐败的关系,已经无法确定是生前伤,还是死后伤。

    因此,生前要斩而死,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不具备必然性。

    从河里打捞起来的尸体,还要考虑是不是溺水死亡。

    如果是溺水死亡,那这个躯体截断就是死后形成。

    所以说,由于尸表腐败,已经看不到所谓的“鹅皮改变”、“蕈状泡沫”、“眼结膜出血”、“口唇指绀”等等这些溺水死亡的征象,解剖检验就变得尤为重要。

    剖胸、开颅,加上大半截的腹腔,按照局部解剖的流程,一路不停。

    在检查上呼吸道的时候,气管和支气管有轻微的充血水肿,也就是刺激征反应,还有少量的泥沙和水草。

    但他并没有发现明显的白色或血性泡沫液体,需要进一步往下看。

    剖开肺之后,宋小慈的重点在于检查有没有水性肺气肿的发生。

    检查方法很简单,切开后挤压,有无捻发感以及水液和气泡的溢出。

    但奇怪的是,肺里的水不多,气泡也不多,与常态并无多大区别。

    回到肺的表面,宋小慈试图在上面找到淡红色的出血斑,也就是法医通常说的“溺死斑”。

    然而,溺死斑也并没有。

    随后检查胃和肠管,特别是胃的检查,并没有发现大量的液体和泥沙水草,小肠更是如此。

    宋小慈不会就此罢手。

    开颅之后,他发现脑膜及脑组织淤血明显,但这个并不是溺水死亡的独特改变。

    他还有一个参考性很强的检查方法,那就是颞骨锥体出血。

    将整个脑组织取出来,找到颞骨岩部,凑近了仔细检查,然而并无明显的出血征象。

    熊照安在旁边看得一愣一愣的,以他的知识结构来看,似乎溺水死亡的征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