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25章 相爱相杀四十年,一封书信泯恩仇

    第一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25章 相爱相杀四十年,一封书信泯恩仇 (第1/3页)

    苏过的心情有些复杂。

    他并非吝啬之人,却对父亲即将赠予梁师成的这套墨宝深深不舍。

    这套墨宝对他父亲而言,意义非凡,承载了太多的情感与回忆。

    今年元宵夜,苏轼仰望苍穹,突然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情愫。

    他虔诚地向天祷告:“吾誓不做海外人,近日颇觉有还中原气象,今日默写最得意的八篇赋,若一字不错,即有北还之望。”

    随后苏轼洗砚焚香,凝神专注,挥毫泼墨,八篇名赋一一写就,居然一字不错。

    那一刻,苏轼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激奋高呼道:“吾归无疑矣!”

    果然不久之后,命运之神似乎听到了他的祷告,官家传旨召唤。

    然而,对于苏过来说,那套见证了父亲北归希望的墨宝,却成为了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

    苏轼轻轻一叹,声音里带着无尽的沧桑和感慨:“过儿,去吧。为父蹉跎半生,能拿得出手的,也就只剩下手中这幅笔墨了······”

    苏轼心中再次涌起一股深深的愧疚。

    从某个角度来看,他确实耽搁了三儿子的前程。

    苏过放弃功名,陪父贬谪,默默伴他一路,所有起居饮食,生活所需,都是他一手承担。

    知子莫若父,反过来,知父也莫若子。

    与父亲相依为命的苏过,深深理解父亲的痛苦和无奈,他知道,如果他不舍这幅墨宝,只会让父亲更加愧疚。

    于是,苏过取出那幅书法,递给梁师成。

    “大人墨宝,孩儿将收为家传宝,子子孙孙流传下去······”

    梁师成接过书法,仔细端详后,喜极而泣,全然忘了他是个太监,不会有子子孙孙。

    此后,梁师成留下了一些银两,含泪拜别。

    他刚转过身去,苏轼却突然唤住了他:“且慢,老夫写一封信给章子厚,你务必亲手交给他。”

    言罢,苏轼提笔疾书。

    “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书至此,困惫放笔,太息而已······”

    苏过与梁师成站在一旁,看着信纸上的笔迹,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股酸楚。

    前半生知己,后半生一言难尽。

    相爱相杀四十余年,一封书信泯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