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结尾

    第五十六章结尾 (第1/3页)

    宽阔的大道可以同时容纳八辆车并排行驶,已经逐渐富裕起来的巨胖市这几年越来越阔气。除了之前顶上有个同省的老乡做了长老的原因,找对目标投资,也是现在的巨胖能站起来的主要原因。

    说起投资,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巨胖市财发委秘书长——王三贵。

    作为曾经的海河区‘陪酒专员’,现在的市五把手,王三贵的发家史要是拍成电影,那是妥妥的限流影片,就连想过审都要先等三年。

    王三贵入仕之前可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有多地道呢,就这么说吧,他老家的米缸子下面到现在还有建国前挖的地道呢,能藏人的那种。

    可以说要多地道有多地道。

    还没出生就根正苗红的王三贵并没有上过几年学,反而打小跟着同村的老叔叔们跑腿打下手,以此给正在长身体的自己多换点窝窝。

    今天跟着老叔卖卖菜,明天又卖卖水果,下次再见到,说不定就卖点什么外地进的手工艺品了,讲究的就是一个天冷卖棉,下雨卖伞。

    虽然不一定能发财,但吃饱饭倒也是够的。

    不过总这么跟在别人屁股后面打工也不是事,自小就见过城里大户人家的王三贵,野心也伴随年龄跟着大了,还没成年就单飞,靠着以前的门路倒也经营的天上地下,没饿死就谢天谢地了。

    置气的王三贵在某天夜里越想越来气,凭什么别人做生意要风得风,自己做生意反而要雨得晴,小亏算赚,大亏玩完。

    一想到这,半夜睡起来难过到想哭的王三贵干脆把东西全卖了,打算回老家接着种地。

    可舍不得车票钱的王三贵居然打算沿着铁轨走回去,没想到半路上碰见了改变自己一生的行当。

    清仓大甩卖。

    那年月的确是个人做生意就能发财,但不包括他这样随大流都跟不上潮流的,只念过几年学的他比不少同行都有文化,但之前那些文化都没用对地方。

    老年月什么最难得,人才啊!而王三贵自己就是个人才,但一个有文化的人才却天天跟着没文化老叔们学做生意,那能有什么出路。

    在回家的路上,还没出城就在一路反思的青年王三贵恰巧碰见了天还没大亮就开门准备清仓的批发仓库,也得亏他边走边想,这才走得慢,要不估计现在还在老家种地,哪有他的今天。

    十几岁的孩子正是叛逆的时候,什么东西越不行,那我非要来劲,非要搞的行了才舒服,就像做生意,别人越卖什么我就非不卖。

    抱着这种逆反心理,机灵又叛逆的王三贵用身上这些年存的全部家当换来了一个破烂小仓库和大堆反季衣服及节庆道具。

    那年月,这种东西还算稀有,不像现在满大街都是。而吃惯苦的王三贵整日就抱着最便宜的稀饭下肚,硬是让他等了小半年才翻身。

    凭借半年前的投资,短短一个月时间,就用那些东西让自己身家翻了几倍。

    没想到这一翻身可不得了,从此后生意越做越好,也活该他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