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打破大锅饭(求月票)

    第149章打破大锅饭(求月票) (第1/3页)

    “厂长,调整这么大,会不会出问题?”赵国平忍不住问道。

    哪怕只是通过刘韬的介绍,他都能感受到,盘山机械厂方方面面与其他国营厂的巨大区别。

    老实说,这是相当冒险的事。

    “领导都说了,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我们盘山机械厂作为改革试点单位,不能畏首畏尾,要勇敢地试,勇敢地闯。”刘韬看了一眼赵国平,“有问题不可怕,及时发现,及时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为其他国营厂改革提供借鉴。”

    赵国平闻言,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赵国平有些疑惑,“那为何要调整薪酬体系?原来的薪酬体系不好么?”

    “几年前小岗村分田到户的事,你知道吧?”刘韬缓缓说道。

    “知道,几个月前领导在一次重要谈话中公开肯定小岗村‘大包干’的做法。”赵国平点点头,他在办公厅,消息也是很灵通的。

    1978年11月24日晚上,小岗村西头严立化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18位农民,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在那里召开,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有三条: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三是如果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这个举动毫无疑问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是一个勇敢的甚至是伟大的壮举。

    仅仅一年时间,小岗村当年粮食总产量66吨,相当于全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

    而即使小岗村获得丰收的这一年,批评‘包产到户’的声音也是不绝于耳。

    “小岗村包产到户,这是在打破过去大锅饭,可以很好的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力。”刘韬缓缓地解释道,“同样的道理,盘山机械厂的薪酬调整,也是在打破大锅饭,体现着‘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从而提高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而不是大家都一样,干好干不好都一样,那无疑是打击工作认真人的积极性。”

    “甚至于,干得不好的,多次谈话屡教不改,也会取消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