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小镇与大山

    第一章小镇与大山 (第1/3页)

    话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

    ……

    一连好几天,春雨稀稀拉拉的如小孩撒尿,下起来没完没了。

    兴安镇上那位德高望重,皓首如雪的刘老爷子,在他那位最为看重给予厚望的孙子搀扶下,颤颤巍巍地登上自家那栋已传承了八代,历经二百余年风吹雨打,也是全镇最高建筑的秉烛阁。

    秉烛阁是藏书楼,这在兴安镇上,几乎妇孺皆知。

    但很多人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表,不知其内,秉烛阁里不但有前朝历代的精刻典籍,更有不少的名人法帖、手稿等,任何一件拿出来,都可谓价值千金,甚至不知其价几何的珍贵藏品,至于其他像各类钞本、孤本、善本、残本、百衲本……更是数不胜数不知其数,可谓是缥缃盈栋、卷帙浩繁。

    说一座藏书楼富可敌国或许有些夸张,但其价值连城却是毋庸置疑。

    刘家历来以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为祖训,其祖上更是耗资不菲,耗费无数心血建起这栋藏书楼,将历经千辛万苦,千淘万选搜罗而来的宝贝珍藏其中,希望后世子子孙孙能够守住本心,将其传承至千秋万代。

    古人说富不过三代,但刘家能传承数百年,将近十代,尤为难能可贵。

    刘老爷子伸出如鸡爪子般的枯手抚着雕花栏杆,努力站直佝偻的身子,抬眼望向笼在烟雨中的兴安镇,近处的粉墙黛瓦,小巷古树,远处的倒耳河如一个缠绵的女人般蜿蜒东西,使得古朴小镇平添了几分灵动。

    至于更远处那座每当雨雪来临之际便会风起云涌的大山,此时则是尽数湮没于渺渺尘烟中,早已不见了踪影。

    刘老爷子虽说有些老眼昏花,看不真切,不过,眼前这一切在他看来,宛如一副妙手偶成的水墨丹青,其中颇多韵味。

    他曾经写过一首咏怀,其中两句令他至今都颇为自得,酒酣耳热之际时常与人提及。

    千灶万丁炊新麦,山魂水魄烟波里。

    他捋了捋胸前的银须,眯眼感慨道:“好兆头哇!没想到刚开春就如此风调雨顺,看来今年你的秋闱应该榜上有名了,到那时考取个功名,再谋个一官半职,至于上下运作之事,就无需你来操心了,那时可找在户部担任侍郎的左大人,咱两家既是世交,我对他又有提携之恩,他岂能袖手旁观?年底祭祖时,也可以告慰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了!”

    站在他身边低眉顺眼的年轻人张了张嘴,憋了半天想说几句,不过,看到平日里一向不苟言笑的祖父,此时竟难得眉宇间舒展开,正在兴头上,便不再言语,随祖父的目光望向远处。

    兴安镇的规模不算大,但也不小,大概有三千来人口,虽比不上那些县城州郡的富庶繁华,却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镇子上白天最红火的地方莫过于古槐街了,除酒肆、药铺、粮铺、客栈等各种门店外,街道两旁大槐树下还见缝插针地挤满了卖鱼、卖肉、卖豆腐、卖菜,以及卖各种杂货小吃的小摊贩。

    往往天还不亮的时候,石街深处,便会响起悠长而沧桑的叫卖声。

    豆腐……

    镇上的人大多日出而作日暮而息,然而,镇北的一处小巷却是在入夜后大红灯笼高悬,随风摇曳,欢歌笑语与嘈杂粗鄙的叫骂声夹杂其间,好不热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