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史上最难的开局,手拿一个破碗打天下。

    第143章:史上最难的开局,手拿一个破碗打天下。 (第3/3页)

  毕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留下了千古绝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未必就不能再造一个朱元璋出来。

    所以,这才是朱元璋为什么停建了明中都的原因。

    “老三说的不错,这是咱的错。”

    “起初,咱只是想为百姓缓解压力,实施休养生息的国策,鼓励他们耕种。”

    “但整整九年过去了,百姓却是依旧贫苦,士绅豪强,贪官污吏却是吃的肥头大耳,浑身流油。”

    这次朱元璋也没有反驳朱棡,反而是轻轻点了点头,叹气道:“也是因为咱站的太高,根本看不见百姓的难处,方才铸成了大错,但这是咱的过,咱认。”

    朱元璋倔强了一辈子,翻看古今往来的皇帝本纪,跟着他们学做皇帝。

    但终其一生,却是做了一个四不像皇帝,精髓压根没有学到,又或者是没有精髓。

    因为政治的本身就是进步,而一昧的考古,特别是华夏传承不断,皇帝辈出的封建王朝,你跟谁能学明白?

    看看就明白,朱元璋起初想学李世民,不想对功臣动手。

    但最后还是动手了,因为他的这群老兄弟,真的没有一个不该死,数数他们的罪责,老朱已经很宽仁了。

    至于李善长的死,说到底是朱元璋怕了。

    还有司马懿的前车之鉴,历代权臣的所作所为。

    能活也是一种罪,特别是朱元璋还活不过李善长。

    所以这个人必须死,但这是封建王朝,皇帝的权力大过于上苍,君要臣死,也是不得不死。

    没必要洗,也没必要讲究对错,因为政治上永远都不会因为伱对,就对你网开一面。

    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特别是人都有七情六欲,但只要你触碰了政治的底线,动摇了江山的根基,这个人就留不得。

    再加上主少国疑,所以该用的手段,也是必须奉行,宁可错杀,也不放过。

    这也是朱元璋能得天下,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心狠手辣,方为大丈夫。

    也是阐述了那句话,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也,至于后来的功过,任凭后人去讨论。

    我死后,哪管这洪水滔天。

    “放心吧,爹,百姓会越来越好的,您的江山败不了,我要它传承上千年,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到来。”

    “即便那个时候已经不是大明了,但他们依旧会记得您的功绩,对于华夏、对于这天下苍生的功绩。”

    看向面色有些颓败的朱元璋,朱棡也不想打击自家老头子,反而是宽慰道。

    因为做人就是在照镜子,说白了,如果朱棡不是穿越者,未曾经历过那个璀璨的时代。

    纵然是朱元璋疼爱于他,将他视为掌中宝,眼前的大明,依旧还是大明,三百年而亡的江山,仍在眼前。

    所以身为后来者,又是老朱的儿子,朱棡能以后式的言论,教朱元璋该怎么前进,该如何治国,该如何摒弃糟糠?

    留下华夏千年以来的文明传承,留下固守的礼仪,这是礼教天下之根基,绝不能动摇。

    但同时,古人已经踩过的坑,大明就别再重蹈覆辙了,因为这时代的脚步,从古至今,蔓延而来。

    历经了多少经天纬地之才,雄才大略之才,方才有了变革的雏形,那就绝对不能错过,一定要继续向前走,一步不能停。

    这样才能避免,后面的江山,仍然是我华夏子民,仍然是我汉家之江山。

    还是那句话,以强者为尊的封建王朝,只要你足够强,就无人能撼动你的霸主地位。

    因为这是千年不断的传承,泱泱大国的底蕴,只要有此底蕴在,哪怕经历兴衰,盛世之华夏,便永不会覆亡。

    至于评判朱元璋,身为后世之人,以盛世的眼光去评判一个乱世结束,刚刚兴起的王朝,还是受制于思维限制的封建王朝,这本身就不对。

    毕竟只有站在朱元璋的身边,你才能明白,面对这样的局势下,究竟会有多么的为难。

    史上最难的开局,手拿一个破碗打天下。

    但真正上强度的,还是开国治天下。

    所以处于历史的角度,朱棡觉得,这并不只是朱元璋的错,而是封建王朝的错。

    毕竟,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对于古代封建王朝,从来都是一个可遇而不可及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