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诸葛亮是很厉害的全才,但更厉害的就是事后诸葛亮!

    第174章:诸葛亮是很厉害的全才,但更厉害的就是事后诸葛亮! (第3/3页)

、官绅一体纳粮已经在浙东、江南、淮西进入了尾声。

    所以倒是可以考虑兴建学堂。

    “我什么时候说学堂一定要教四书五经了?”

    “学堂是学堂,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

    朱棡摇了摇头呵呵一笑。

    “不教四书五经?”

    朱标有些发愣,随即轻轻拍了拍脑门,便是道:“之前你提过的农学堂?”

    “嗯聪明!就是农学堂。”

    “毕竟,咱大明也不需要那么多只读圣贤书的书生,没那么多官位给他们啊。”

    “除了教农学,咱还要教工学,教女织,顺带着教这些还痛认识一些最基本的字。”

    “至于四书五经,除了一些真的想要考取功名的,就没必要教了。”

    “毕竟从学堂出来之后,大部分孩童还是要回到生产之中的,所以四书五经不能当饭吃啊。”

    “想来,如果咱大明说可以成体系的教种地的知识和经验,百姓还是愿意送孩子过来的。”

    “毕竟,农人的孩子,种地的手艺也是代代相传,很多百姓发现了一些耕种的细节经验。”

    “往往也是敝帚自珍教给自己的孩子不会外传,那有这么一个大明公开耕种技艺的机会,想来应天府的百姓但凡有点眼界也不会想要错过。”

    朱棡拿去茶杯喝了口茶水,对着朱标解释道。

    “嗯,更何况咱大明还教以前百姓不找师父根本学不到的工艺!”

    听着朱棡的话,朱标的眼神数遍,从一开始的迷惑,逐渐变得明悟,最后豁然开朗。

    “呵呵。”

    “你啊,就是圣贤书读太多了,多少有些傲气。”

    “以为只有圣人言才能叫学问。”

    “但是却忘了,当年百家争鸣的时候,百家之中可是干什么的都有,天下诸事,无一不学问。”

    “所以在我看来,官员士大夫也好,百姓农夫也罢,不过是分工不同,哪来的高低贵贱?”

    朱棡摇了摇头,笑看朱标。

    “嗯,的确是如此。”

    朱标轻轻点了点头。

    这世上哪里来的高低贵贱,不过是形成的一种特权。

    一种让人觉得优越的特权。

    殊不知,没有这些百姓,这世上哪里会有这种特权。

    “是吧,因为我有封地,曾经亲自跟太原府百姓,三教九流一起经历过大明生产第一线,耕地也好,工匠也罢,都曾认真交流。”

    “而且孔子不是说过吗?‘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朱棡放下茶杯,随口笑道。

    毕竟朱棡能知道这么多,完全就是靠着后世教育,和超脱时代的眼光罢了。

    况且,有句话说得好,诸葛亮是一个很厉害的全才,但有个人比他更厉害,那就是,事后诸葛亮。

    “嗯”

    朱标的眼中闪过一抹赞叹,便也是点了点头。

    道理很简单,朱标是太子,他没有封地,这确实,因为朱标需要管的是整个大明。

    而且朱标也确实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后,便少有去和百姓细细交流的机会了。

    没办法,朱标的事太多了,在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培养之下,朱标天天奏折看都看不过来。

    所以要不是朱棡回来了,他甚至可能连像现在这样到别人府邸散步的时间都没有。

    思及此处,朱标的目光之中也是闪过一抹沉思之色。

    突然发现,好像,自己当这个太子,真的没有融入百姓之中。

    又或者,太过于注重大方向?

    两父子之间,朱元璋注重百姓,朱标注重大方向。

    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大明天下的黎民苍生。

    所以,注重民生的朱元璋,一定要明白大方向,朱标也得亲自下去看看。

    毕竟,现阶段,大明的依托就是百姓。

    “别多想,我是不可能把你的事都接过来的。”

    “而且我已经够讲兄弟义气了,如果不是为了你,我早就从太原起兵,去往大明之外,打下自己的天下了。”

    感受到朱标的沉思,朱棡当即开口,还以为朱标真想让他当牛马。

    更何况,妈妈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朱棡能留在应天府给朱标帮忙。

    已经是兄弟情义了,所以直接大包大揽,不可能,没有的事。

    而且只有当过牛马的人,才知道牛马不好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