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书院于大齐,过耳不忘!

    第241章 书院于大齐,过耳不忘! (第2/3页)

苏景便是夫子的四弟子!】

    【何进说道最后两个字,也是放低了声音。】

    【你心中暗自惊讶,大齐与大隋乃是宿敌,近两百年来与大齐分庭抗礼,势同水火。】

    【书院的大先生,夫子的大弟子竟然去了大隋。】

    【而今,书院二先生病重,三先生维持书院运转,而四先生则掌控大齐朝政。】

    【三先生与四先生之间的不和,实则映射出大齐朝堂与书院之间的矛盾。】

    【张源来感慨万千:“想当年大齐雄霸天下,虽非天下共主,却已彰显其非凡气概。周边诸国,无不敬仰大齐之文化,向往其繁华富庶。”】

    【何孝听着张源来的感慨,却没有在意,反而是问道:“观少爷,我们给您读的书,您真能一一记下?”】

    【上次之事,究竟是偶然记得,还是确有此事,他心中难以断定,其实还有不服之意。】

    【毕竟,他们自己读书时,即便只读一遍,也时常忘记读到何处,更何况是作为一个听众。】

    【你却淡然一笑:“看来何先生,有意考较我啊。”】

    【何孝连忙否认:“不敢不敢。”】

    【“也算是温故而知新了,何先生,请出题吧。”】

    【何进也不客气,翻开唐书篇问道:“左开乃是何地人士?”】

    【“左开字伯豪,南阳聂阳人也。安帝时,举孝廉,稍迁冀州刺史。州部多豪族,好请托,雄常闭门不与交通。”】

    【何孝问道:“石碑,乃是东游人还是西游人?”】

    【“曦帝在位,几年荧惑入南斗?”】

    【“淮北郡,共计多少户?”】

    【一系列问题,有人物、地理、甚至是天文。】

    【张源来在一旁听后,也是细细回想,发现自己能答上的问题有限,有些只能记个迷糊大概。】

    【你慢慢回答,提出的一个个问题。】

    【“……汴京东南六百五十里。三十七城,户四十万四千四百四十八,口二百一十万七百八十八。”】

    【何孝紧盯着书上的文字,一字一句地对照着你的回答,惊讶地发现你竟然能够一字不差地复述出来。】

    【从《四国左传》到《圣语》,再到《中庸》,甚至一部分《诗经》他们二人已经读完,皆是难不住你。】

    【到了后面,张来源都加入其中,一个接一个问题,如同连珠炮一般。】

    【你都是没有太多思索,从容不迫,都一一作答,几乎没有错误,除非是二人在读书时读错。】

    【你还能引用上面的经传原文,来解释后文产生的原因。】

    【两人放下书本,面面相觑,脸上满是惊异之色。】

    【张源来更是忍不住惊叹道:“只闻世间有过目不忘之才,想不到观少爷竟有过耳不忘之能,真是天授其才啊!”】

    【话语之中有着羡慕,“想我当年开蒙三年,寒窗苦读,却也比不上观少爷这半个月听书的效用。”】

    【你闻言,却是打趣道:“这个法子倒是好,你们也试试呗,先是瞎了双眼,然后戴上眼罩静坐数月,说不定也能练就此等神功呢。”】

    【二人闻言,连连摆手,苦笑不已。】

    【时光荏苒,转眼间飞雪已染白了枝头,又是一个月悄然流逝,马上就要迎来新年。】

    【谢府之中,早已是一片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的景象。】

    【每年过年之时,谢家的二老爷谢鸿就要从清凉寺回来,二府之中更是为此热闹非凡。】

    【谢老太君也是颇为开心,连带着谢府的下人都是脸上多是喜意。】

    【你的父亲谢运镇守边关,防备大隋,不会归家。】

    【但这份谢府的热闹,似乎与你们小院并无太多关联,自从你的名字被写入族谱后。】

    【每年谢家家族的年夜饭,你都未曾被邀请参加,只是由丫鬟送来一份饭菜,独自在小院中度过。】

    【你并不在意,有梧桐在便好。】

    【日子虽然枯燥,却过得安稳充实,每日张、何二人读书不歇,一些儒家经典基本已经读完。】

    【月底,华安检查你眼睛之后,就可以摘除眼布。】

    【华安还是有些担心,决定过了年关之后再摘最为稳妥,你欣然同意。】

    【摘掉眼罩,可就没有人帮忙读书。】

    【张、何二人也是开心,本就只是读书闲事,每日的领取银两丰厚。】

    【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