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写论文的一点细节

    201.写论文的一点细节 (第2/3页)

了,你可能就已经有一个几万字的文档了。

    其实,素材摘抄的过程也是论文构思的过程。

    你的初步观点、大体框架乃至具体的写作策略,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这个文档,既是梳理的成果,也是思考的记录。”

    李素英在白板上写下第二步。

    “第二个步骤是归入框架。

    比如课题组已经梳理了30篇论文、10本书,就可以开始对照初步拟定的几个一级标题,把梳理过的文献往论文的大体框架里填。

    确定框架后,再回顾先前梳理的材料,大家就可以开始思考文献材料和论文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段话在哪一部分能用得上。

    这样,之前看过的文献和材料,都可以被归入到各个一级标题下面去。

    也就是说,各种素材、资料和观点,开始融入大家自己的分析框架了。

    按照这种方法去整理,或许论文还没开始写,已经有好几万字了。

    而这样做最大的意义是,论文已经在进展中了。

    有了思考框架,而且也有了与之相应的材料。”

    说着说着,李素英从随身包包中取出三篇论文,发给台下的三位学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大家一边对照着白板上的思路,一边查看成熟的论文结构,理解顿时加深了不少。

    李素英结合着自己的论文,在白板上画着思维导图,开始讲述心得。

    “就拿我这篇发在期刊上的论文来说,我向大家完整展示了这个整理思路的过程。

    我把自己为写这篇文章看的书、文献进行了摘抄,并把它归入到框架中。

    大家可以想象,我在论文最初的框架完成以后,会形成一个篇幅不算小的文档,里面有我的框架以及摘抄的素材。

    这其实是我所有论文写作的第一步。

    我在具体写作的时候会另开一个文档,而把这个原始文档保留下来,因为它能帮助我思考和整理这些素材。

    大家想,完成这样的工作意味着什么?

    这时我可能已经看了几十份资料,并经过一个初步的消化,而当这样一个包含大量资料的文档完成以后,这就意味着我的论文的基本素材都有了。

    这种写作方式,在中国文学的传统里面通常是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