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他代表文坛未来(求订阅!)

    第286章,他代表文坛未来(求订阅!) (第1/3页)

    岁月如流,不知不觉间元旦已经过去了一个星期。

    1988年元旦,报纸上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京城天安门城楼正式对中外游客开放。

    第一张天安门城楼参观券以10元的价格出售,这在报纸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第二件事则和李恒有关。

    12月份这一期的《收获》杂志直接斩获306万册,以恐怖绝伦的亮眼表现惊呆了整个文学界!

    这回不仅《十月》、《当代》和《花城》这些着名文学杂志看傻眼了,就连老大哥《人民文学》都有些眼红,内部为此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而首当其冲的就属陈小米,有好几位平时嫉妒她的编辑在背后大肆造谣,说她是靠关系进来的,说她还是太过年轻,把文坛当红炸子鸡给推给了《收获》。

    对此,陈小米没太大反应。而是在一众同事的注视下,她直接走到罪魁祸首周兰跟前,扬手就是两记耳光,随后一言不发地走人。

    周兰大哭,却不敢闹,因为她心虚,因为她得罪不起陈家。

    随着完结半个月之久的《文化苦旅》越来越火,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舆论跟着猛烈发酵。

    以前《活着》还只是在文人和读者群体广受欢迎。

    但《文化苦旅》打破了一个界限,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

    纷纷为其做了专刊报道。

    尤其是《人民日报》引用了以前余光中先生的评价作为副标题:中国散文,

    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十二月。

    《人民日报》高度赞扬了《文化苦旅》和作家十二月,称其通过对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一位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

    十二月依仗着渊博的文学知识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

    从道士塔到酒公墓,从阳光雪到吴江船,从青云谱到天一阁,从西湖到苏州,他看到的那些隐藏在具体意象后的历史累积;他扛着痛苦,追寻着文化,书写着历史,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远行跋涉,向社会历史领域的深层探索,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文既定的渐行渐远..

    听闻十二月为了完成这本书,曾走遍过大半个中国,参考过几百本典籍、文献和各地方县治,本人深感钦佩和敬服。

    这趟旅行既是一场苦旅,但也是一场洗礼.:,

    《人民日报》洋洋酒洒发表了几千字的社评,沙发上的叶宁则是拿着报纸手舞足蹈地大声诵读,抑扬顿挫地朗读。

    读到激动时,她还对李恒和麦穗、周诗禾、孙曼宁几人说:

    「写得真好,这评论员是有水平的,我要是哪天能见到十二月,我愿意免费陪他睡一觉,呜呜,我好崇拜他啊!怎么办?」

    听到虎狼之词,孙曼宁四丫八叉躺到沙发上快活打滚,双手捂着嘴,眼神不停扫射沙发对面的李恒,极力忍着笑。

    麦穗娇柔笑看某人眼,起身给几人倒茶。

    李恒面皮抽抽,假装没听到,心里特别受用。

    周诗禾也笑了,她不着痕迹看眼他,随后低头看《中国青年报》去了,上面也有相关《文化苦旅》的大篇幅报道。

    且《中国青年报》对这部散文的推崇比《人民日报》更过分,主标题就是:

    十二月,堪比鲁迅的一代散文大家!

    逮着这个标题,周诗禾细细品味了三遍,稍后又抬头望眼那个老神在在剥着桔子的男生。

    她再一次感受到了这个男生的文化底蕴与厚重,感受到了他作为文人的巨大声望和人格魅力。

    「呀,你们看!你们看!金庸先生登报了,竟然在报纸上公开喊话想见一见作家十二月哩,想请他吃饭和聊通宵呢,李、这作家十二月好生厉害!」

    孙曼宁由于太过兴奋,差点把李恒名字叫了出来。

    「是吗?是吗?我瞧瞧!给我瞧瞧!」

    叶宁一把夺过报纸,等到看完后,立马咋咋呼呼跳起来举手宣布:

    「我决定了,如果有机会见到十二月,我免费让他睡两晚,呜鸣...不!三晚也行。」

    见好友这样,周诗禾这次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