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上电视了!

    第314章 上电视了! (第2/3页)

干部眼泪也掉下来了。

    他们在前线,他们体会最深。

    群众们听着报告的内容还要想象,他们不需要。

    他们亲眼见证了这些。

    江弦一大家子都在,不管是他爹他妈,还是朱琳的父母。

    朱教授和江国庆俩人都是男人,听着这些事情,比较容易激动,脸上那叫一个慷慨激昂。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江国庆即兴吟诗一首。

    朱教授的亢奋之色同样是溢于言表。

    “江弦这个报告作的好,理解万岁,多好的一个口号,这是一种众生感情上的谅解和宽容,要让它久久远远,让它万岁!”

    朱母和江母俩人,都被江弦所讲的故事打动,听红了眼眶。

    “多好的战士啊,才那么年轻。”

    “是啊,多可惜,你说那帮猴子真是可恨。”

    “一个战士背后就是一个家庭,这要换成我家江弦,我都不敢想。”

    “是啊是啊。”

    朱虹和江珂一人坐在朱琳一边,这会儿情绪波动也很大。

    朱琳抹了抹泪痕,听着听众们的掌声,看着台中央的江弦。

    朱虹瞥她一眼,又看看台上的江弦,最后挽住她的胳膊,笑问:“姐,自豪吧。”

    朱琳抿着嘴唇,瞪她一眼,没有回应,但骄傲之色已经满含于杏眸当中。

    朱虹撇了撇嘴,心里又一阵迷茫。

    她也是该谈朋友的年纪,朋友也给她介绍过,朱虹却总是不满意,觉得要找也要找个和她姐姐一样优秀的才行。

    可现在看看,究竟要去哪找个像她姐夫一样优秀的男人呢?

    报告结束以后,现场爆发出排山倒海般的掌声和叫好声。

    考虑到江弦的人身安全,新华社决定派车送江弦回去。

    没想到的是,有许多青年注意到江弦上车,大概有二十多个青年人,自发的骑着自行车跟在车子后面,护送似得把车子送出去好远一截儿。

    这次报告的反响非常强烈,很快就传开,很多单位找上新华社,要再次组织报告。

    结果江弦已经跟着谢晋一块儿,坐火车前往东北的长影厂去挑选演员。

    在《花环》这篇里,梁三喜和靳开来是两个备受读者喜爱的军人形象。

    而这两个角色的扮演者,自然也是剧组的重中之重。

    但在京城这么久,这两个角色的人选还未能确定下来。

    谢晋收到的自荐信和各路人马介绍的演员倒是很多,但都入不了谢晋的法眼。

    所以前往了长影厂,想看看这里有没有适合的演员。

    长影厂地处吉林高官春市,这会儿正散发着东三省最后的余晖。

    对于江弦来说,长春和京城也没太大差别,一来气候相近,二来走到哪,人身上都是一抹水的黑灰蓝,区别就是长春的老外少了点儿。

    来到长春,江弦屁股还没焐热,长春的市领导就找到了长影厂来。

    原来是长春的一位领导,在京城偶然听了那场《理解万岁》的报告,得知江弦来到长春,便一定要请他在自己单位组织报告。

    长影厂的人跟江弦说这事儿的时候,心里也挺忐忑。

    毕竟人家江弦是作家,是写作品、写的,天天作报告,他哪能答应。

    没想到江弦非常的通情达理,没让这些同志为难,当即答应在长春讲上几场。

    江弦也知道,《理解万岁》这个报告很好,内容足够感人,更值得让更多人听一遍。

    他既然把它创作出来,总得宣扬开,才能对得起这份报告,对得起战士们的付出。

    很快,他便被请去在长影厂等各个机关,以及长春的高等院校,还有各行各业作了几场报告。

    场场震撼人心。

    《理解万岁》的名声在长春愈来愈火。

    江弦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听众们热烈欢迎。

    规模也是一场大过一场。

    最后一场报告会上,听讲的有数万名工人、数千名学生。

    原本容纳6000人的会堂,报告当天容纳了上万人。

    外面的公园里,还有五千多人听现场广播。

    听众们时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