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四大作家赏足

    第324章 四大作家赏足 (第1/3页)

    京城,沙滩北街2号。

    《人民文学》杂志社。

    从1982年第六期《人民文学》发行至今,已经过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

    一部杂志流入市场,大致要经历四个阶段:

    “一、试销期。初入市场,经宣传介绍,被早期读者购阅,销路逐步展开;

    二、畅销期。经读者群体的评介影响,在市场占有一定地位,销售量增加,流转加快;

    三、饱和期。需要的读者已基本购得,经过一段畅销期流转减慢,销售量锐减;

    四、衰退期。基本上无读者购买,销路停滞,甚至被市场淘汰。

    ”

    两个月,基本上是每期《人民文学》的进入饱和期的时间。

    编辑们也比较关注这个时间点这期杂志的印刷数量,这个数字基本上可以判定,这一期发行究竟是失败还是成功。

    崔道怡和王扶都很关注第六期的印量数字。

    这回《人民文学》如此大力度的推出《红高粱》这一部,自然是期待第6期的印量实现一个惊人的突破。

    今年已经是1982年了。

    正值纸面印刷时代最美好的时光。

    这会儿的中国人或许没钱买电视、没钱看电影,这会儿也没有那么多电影可看。

    所以就。

    因为杂志非常便宜,一个工人也订得起。

    在这一年,质量哪怕很一般的作品,也可以印几万册。

    而这时候那些最好的杂志,《收获》有着120万的印量,《十月》80万,《当代》60万,《花城》60万,《诗刊》50万。

    而《人民文学》这本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最为重要、最为突出也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文学刊物。

    每期都有足足150万的恐怖印量。

    “出来了没有?”

    “快了,快了。”

    崔道怡拉着一名主管发行的编辑,盘问着第6期的印量。

    编辑噼里啪啦敲着算盘,还没有计算出来。

    这会儿连计算机都没,更别提什么计算器了,最好的工具就是算盘,每个学生都得背着算盘去上学。

    很难想象,这年头每个学生都必学的算盘,才不过几年的时间,就成了完全搁置不用的古董。

    崔道怡也不急于一时,他出去借其他单位的厕所尿了个尿,回来以后,发现办公室里一派欢欣鼓舞的气息,每个人脸上都挂着喜色。

    “崔老师!”

    管发行的那位编辑激动的握住他的手,嘴都乐歪了。

    “崔老师,咱们第6期印量,破两百万了!”

    “两百万?”

    咝。

    崔道怡浑身一抖,异常兴奋。

    “具体是多少?”

    “两百一十三万册!”

    哎呦我的个娘。

    崔道怡大脑一麻,感觉自己人都飘了。

    就像是喝了高粱酒,而且喝得很酣畅。

    这才两个月的时间,就印了两百多万册,这个不同寻常的数字,意味着第六期上一篇受到了读者们的热烈欢迎。

    毫无疑问,这篇是江弦的《红高粱》。

    这是毋庸置疑的。

    江弦这篇《红高粱》发行以后,很迅速便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

    《红高粱》受到了文坛评论界的一致推崇,很多重量级的批评家纷纷撰文分析江弦的文本。

    不到两个月时间里,评论文章就有20多篇了,且都是对《红高粱》进行专论。

    如今,来自广大读者们的反馈也摆在了面前。

    崔道怡可以宣布说,《红高粱》已经实现了在文学界和读者两个群体里的大成功。

    因为卸任主编一事,最近有些不愉快的光未然,听说这个消息以后,脸上也久违的有了笑意。

    在他眼里,《人民文学》在自己领导下质量的退步是肉眼可见的,就像是一座风雨中飘零的茅草屋,在一点点的支离破碎。

    然而江弦这篇《红高粱》的出现,无疑是给光未然又打了一针强心剂,再一次满足了读者群体对他们《人民文学》的质量要求。

    光未然至今都记得,他和一些个老军旅作家聊起《红高粱》这篇的时候,大部分老军旅作家,一听这篇写的是抗日战争,都是嗤之以鼻。

    “这些年轻作家,都没经历过抗日战争,怎么能写得好抗日战争?”

    老作家们不屑的背后,也是他们对中国军事文学创作经验断代的担忧。

    中国的新军旅作家面临着没有经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