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投名状?不愿拍,就滚!(1/3)
第三十九章投名状?不愿拍,就滚!(1/3) (第1/3页)
刺马案,指的是清末张汶祥刺杀两江总督马新贻的历史事件。
马新贻被刺后,立即有“刺马案”戏文上演。
之所以称之为晚晴四大案,是因为此案疑雾重重,广为流传。
沈三通读完之后,问:“谁来弄?”
这个案子其实不复杂,真正复杂的是央、地之间的矛盾。
清朝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允许地方大办团练,给了地方松绑,曾国藩的湘军势力不断壮大。
太平军荡平之后,清廷把曾国藩调离江宁,派马新贻任两江总督,迅速裁撤湘军。
之后就是张汶详刺杀马新贻,在警卫森严的督署重地一扑而中。
马新贻被刺后,立即有“刺马案”戏文上演,而且正值乡试。
安徽学政殷兆镛出试题,寓其讥讽,乔松年也来凑热闹,写了一首歪诗作证,湘军将领给张汶详立碑等等。
刺马案是一件有计划、有组织的谋杀事件。
从案件的实施,到舆论的有力配合,以及对审案的精心策划和对结案的精明设计,都说明它出自高人之手。
结果是张汶祥被凌迟处死,曾国藩回莅江宁坐镇。
标志着清朝中央彻底完全的颜面扫地,对两江再也无法节制。
很多人以为清廷失去地方控制,是在1900年八国联军时的东南互保。
其实在三十年前,1870年,刺马案发生的时候,地方就不可控制。
韩三瓶道:“陈克辛也想弄古装大片。”
沈三通爱说实话:“这部戏弄的话,国内票房不可能好,我指的是哪怕我来拍,你不主动干预,这部戏不可能过两亿。”
“这件事本质是地方形成了独立王国,任何有控制力的朝代,对曾国藩,肯定诛灭九族,以儆效尤。”
“从观众朴素的情感来说,是厌恶地方水泼不进、针扎不入的,因为历史告诉我们,地方失控,就是战乱的前奏。”
“但这是清末,是满清,民族情绪来说,乐看清廷和慈禧吃瘪。”
“感性的情绪,和理智的个人利弊,就出现了撕裂。”
“当然最关键的,这是清末,本质上是近代史苦痛的一部分,有些观众甚至会从满清入关作为一切的开端。”
“也就是说,无论站在哪一方,以何种视角来阐述,都是痛苦。”
“近代史本身就是痛苦,是一个伤疤,触动这个伤疤就提醒观众一个事实。”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近代史没有结束啊!”
“弯岛距离我们,比太阳还要远。”
“从商业化角度来说,这个选题,就不可能成功,国内票房肯定不理想。”
“国外的话,也不可能有票房。《无极》之后,海外片商,会掐断古装大片的版权渠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