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生活
第22章 生活 (第2/3页)
方式生活。
这一切被使徒保罗所打破。
保罗是《新约圣经》中许多书信的作者,他提出了废除《妥拉》戒律的主张,提出了“因信称义”的概念。
保罗反对通过遵守律法、礼仪和行割礼等行为来获得称义,他认为世人都犯了罪,亏欠了上帝,单靠律法并不足以被称为义人。
只有通过耶稣的献祭,与上帝重新和好,凭借上帝的恩典和人类的信仰,才能被上帝称为义人。
换句话说,在传统的犹太教世界观中,只有严格遵循繁琐的律法才能称义;而在保罗的观点中,这些繁文缛节的律法只是表面功夫,无法真正洗净人的罪恶。
正是通过抛弃这些犹太律法,基督教得以降低入教门槛,真正开始普及。
正如后来的马丁·路德以保罗的观点提出了新的“因信称义”一样,安托万也借助这一概念,进行了第二次反宗教经典的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安托万用“因信称义”这一概念来挑战罗马教廷的神圣性,指出因为“盖里斯”的缘故,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司祭的可能,未来的某一天,每个人都应成为司祭。
太平教团的存在目的,不是让人们死后上天堂,而是在人间就建立起一片天国乐土。
他强调现世的追求,关注民众的实际利益。
“我等虽来自五湖四海,族群各异,信仰亦曾不同,然从此刻起,皆在此旗下立誓,奉为一体,同心合力,为共之目标而终生劳作。我等不奢望身后之乐园,唯愿以我等之奋斗与牺牲,造福世人,使天国降临于现世。”
安托万写下了最后一段总结,至此他的理论工作告一段落。
盖里斯与安托万的行动,正是为了建立一个全新的秩序,这一秩序需要打破现有的体系,并说服公众接受和信仰它。
那么,如何才能说服广大民众呢?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无数的声音和行为不断提醒他们,所生活的秩序是恒古不变的。
人们坚信,只有遵循旧有的秩序,才能获得丰收和安康,才能升入天堂。
而如果违背这套秩序,则生活必将充满坎坷,事事不顺,无法实现升天。
那些秩序不断强调自己的真理性,警告世人不可违背。
无论是风水、轮回,对神的信仰,还是对资本主义的盲从,皆是如此。
想要打破这样的潜意识灌输,需要有铁一般的事实与灌输宣传结合,才能动摇旧世界压在人心中的大山。
在斯卡尔村,每个农场工人均可获得九百磅粮食,贫困绝不会成为问题;而一年均人均60磅的肉食,更是那些往日的农奴与底层自由民梦寐以求的想法。
制度的优越性究竟表现在哪里?
这正是优越性的体现。那些相信旧制度,承认贵族可以骑在农奴脖子上的人,注定面临饥饿的命运。
更可流通的粮食意味着更多的非农人口。
尽管粮食生产总量未必提高,但城镇与非农人口却在飞速增长。
这些非农人口包括铁匠铺的铁匠、肥皂厂的工人、硝石矿的开采者,以及阿尔哈迪镇酒馆的招待,甚至是整整一个团的职业士兵。
那是两千五百名,正在脱产接受训练的士兵,他们每周吃着1磅起步的肉食,高强度训练至少两天。
这些人才是“天国”即将到来的基石,成为萨拉丁集结兵力进行“缴匪”行动时未曾设想的敌人。
如今,萨拉丁已决心集结军队,首先要拔掉自己身后这根名为“外约旦”的毒刺。
……
这个世界存在人世的天堂吗?
每当阿泰尔·伊本-拉阿哈德行走在这因战乱而荒凉的土地上时,他总是不自觉地这样询问自己。
残暴、不义、掠夺、杀戮、虚伪、傲慢、贪婪……在这个满目疮痍的世界中,仿佛一切都已偏离了真主的旨意。
祈祷、禁食、施舍、朝圣、纯洁、圣战和殉道,这信仰的七支柱,在他眼中似乎也无力改变世间的苦难。
阿泰尔常常觉得,那些无助的祈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