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东三省帮办大臣

    第七十八章 东三省帮办大臣 (第1/3页)

    百草沟一事刚刚平息,六月初,倭国宪兵闯入延吉和龙峪经历衙门,枪杀营兵,砍伤官员。

    又于六道沟,修筑警岗,藐视清廷主权。

    清廷外务部为延吉和龙峪事件,命出使倭国大臣胡惟德向倭国政府严重交涉。

    不想倭使伊集院反而向清廷外务部提出反诬抗议。

    紧接着,倭国借口延吉马贼活动,派兵由会宁渡江越境,携械闯入六道沟。

    外务部照会倭使,提出抗议。

    因倭国不断向延吉增兵,蓄意挑衅,清廷命锡良、曲绍扬、吴禄贞妥善应付,力求慎稳。

    与此同时,沙俄官兵,由珲春沙草峰东北岭起,至阳光坪后屯止,插立红白旗三面,约占地三百余垧。

    韩登举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人拔旗平垒,并派人与沙俄官军辩论。

    为缓和延边地带冲突,外务部向倭使伊集院送交关于延吉问题议案节略。

    声明如果倭国政府同意延吉一案按照清廷所议办理,其他各案,清廷将酌情退让。

    比如缓议新法铁路,将大营支路让做南满支路,抚顺、烟台煤矿可两国合办,京奉铁路延展止奉天城根等等。

    倭使伊集院对清廷的退让妥协节略深为满足,并进一步要挟清廷开放商埠,将吉长铁路延长至会宁等诸项要求。

    因外务部在东三省六悬案交涉中,屡屡向倭使妥协退让。

    东三省总督锡良、新任奉天巡抚程德全、吉林巡抚曲绍扬、黑龙江巡抚陈允哲,联名致电军机处。

    要求代奏朝廷,谕令外务部采取妥善办法,以期挽回,莫使倭人得寸进尺。

    若朝廷允许,三省可联合出兵,驱逐倭军。

    然而,此时的朝廷早就焦头烂额难以顾全了,哪里还敢在这个时候跟倭国动兵?

    在倭国的频频施压下,清廷不得不妥协退让。

    非但没采纳东北官员的奏议,反而派外务部尚书梁敦彦,与倭国使臣伊集院接连签订了《图们江界务条款》、《东三省交涉五案条款》。

    出让诸多权利,以换取倭国不对延边地区出兵。

    消息传来,吉林全省绅民公禀外务部,反对两项条款,要求“取消此议,俾挽将亡之吉省,藉拯垂死之民命。”

    紧接着,东三省百姓掀起了抵制倭货的行动,各界人士联合起来,抗议外务部签订条款。

    京、津等地各界人士,也纷纷响应,支援东北。

    可条约已经签订,不管民间再怎么闹腾,朝廷已经铁了心,抵制也没用。

    “草,真特娘的憋气,这要是我能做主,直接领兵就杀过去,管那些呢,先杀一轮再说。”

    韩登举、吴禄贞等人面见曲绍扬,愤愤不平的骂道。

    “是啊,若是我们能做主,哪能让小倭子如此嚣张?

    不管打得过打不过,也得让他们知道咱的厉害啊。”

    曲绍扬叹气,他何尝不想骂人呢?可眼下这形势,他又能有什么办法?

    他总不能真的带兵出征,再跟小倭子干一场吧?

    打仗他倒是不怕,当初也不是没跟小倭子交过手。

    如今的定边军早已不是当初抗倭时能比,真要是打起来,肯定能给小倭子一点儿颜色看看。

    可要是真打起来,没有后援,仅凭定边军,能支撑多久?

    恐怕朝廷和其他地方官员知道了,还得嘲笑曲绍扬不自量力呢。

    何苦呢?朝廷都舍得,他曲绍扬有啥舍不得?

    反正这朝廷也没两年蹦跶了,将来东三省谁说的算还不一定呢,真有那一天,再说吧。

    因延边纠纷,闹得东三省沸沸扬扬,百姓对朝廷越发不满,诸多政令遭到抵制。

    锡良以东三省形势危迫,办事困难,奏请辞职。

    清廷不允,命其继续留任东三省总督。

    锡良奏请朝廷,设立东三省帮办大臣,帮办边垦、军政、外交等诸多事宜,并保举曲绍扬出任该职务。

    同时,锡良奏准将原三省公事皆由督抚联奏,改为凡例行事件,由吉省巡抚主稿。

    关系重大和特别事件,由巡抚主稿后,送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