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曲线救国

    第一百零七章 、曲线救国 (第1/3页)

    “做的不错!

    冬耕已经结束,接下来本将的重点是练兵,放在其他方面的精力会略少一些。

    矿山是短时间内,唯一能够见到收益的产业。

    能不能过个好年,就指望这些产业了,你平常多盯着点儿。

    听说知府衙门准备搞一次大拍卖,你可以关注一下。

    如果有船厂拍卖的话,就派人打听一下消息。

    价格合适的话,顺手拿下一座,也未尝不可。”

    李牧淡定的说道。

    扬州营招募这么长时间,除了前面进行了初步的训练外,士兵们大多数时间都在耕田。

    战争带来的破坏太大,扬州境内根本见不到耕牛。

    这年头耕牛是重要生产资料,一般情况下不会外卖。

    出现在市场上交易的,或是一些刚断奶没多久的小牛犊子,或是丧失耕地能力的老牛。

    拿到土地之后,李牧第一时间就派人去周边州府购买耕牛,结果就买回了一些小牛犊子。

    没有一两年时间的精心喂养,根本派不上用场。

    在缺乏耕牛的情况下,为了尽可能多的复耕土地,只能投入更多的人力。

    不光士卒们参与了劳作,就连借调过来的战俘,也有很大一部分在种地。

    如果全部打发去开矿,煤矿产能也不会只有那么点儿。

    当然,产能低主要原因还是矿脉开发有限,无法同时容纳太多的人一起劳作。

    “大人,现在涉足船厂,怕是早了一些。

    您常年在内陆不清楚,东南沿海地区的船厂竞争非常激烈。

    因为船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身家生命。

    商人都有固定的合作伙伴,轻易不会更换合作者。

    扬州士绅的收入主要以盐业、丝绸、田地为核心,在造船业上涉足的不多。

    七大家族麾下倒是有自己的船厂,不过多是建造一些内河运输船。

    偶尔建造几艘海船,也是自用为主。

    受叛乱的影响,就算船厂的设施没有受到破坏,工匠们也早就没了。

    即便是克服了这些困难,原材料也是一个难题。

    造船对木材要求高,光工艺上的处理,就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的。

    优质的造船木材,早早就被人提前预定了。

    后来者想要插足进去,必须支出高昂的溢价。

    一切顺利的情况下,建造成本也远超同行,完全不具备经济价值,还不如直接从外面买。

    想要在造船业上见成效,没有十年以上的持续投入,很难拥有竞争力。

    除非大人下定决心,要长期扎根扬州府,不然学生不建议您冒然介入。”

    兰林杰努力劝说道。

    最近这段时间,他恶补了许多扬州府的知识。

    扬州造船业属于第二梯队,技术储备是有的,但架不住客户群体多在内陆。

    大虞朝造船业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海外贸易最繁荣的地区,几千吨的海船都可以建造。

    这年头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都是在海上刀口舔血。

    人家的大本营不在扬州,李牧这个扬州参将的面子,还真不怎么管用。

    本来摊子就铺的大,继续扩大下去,未来一旦调离就麻烦大了。

    在这个通讯落后的时代,想要远程管理产业,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朝中权贵在外地置办产业,也是以田地为主。

    不是因为种田赚钱多,纯粹是田产经营模式简单,相对容易管理一些。

    就算下面的管事忍不住伸手,也不敢做的太过分,每年的基本收益有保障。

    换成别的产业,那就截然不同了。

    管理起来非常复杂,一次决策失误,就有可能导致亏本。

    “兰先生说的不错,本官确实急了一些。

    造船业的水太深,暂时不适合深度介入,此事就此作罢!”

    李牧叹息一声说道。

    要不要长期扎根扬州府,和他投资造船厂的关系不大。

    主要还是财力不足,限制了他的计划。

    不然只要舍得赔钱,甭管有没有订单,纯靠砸钱都能够砸出一家顶尖造船厂出来。

    在外界眼中,最暴利的产业就是食盐,盐商是大家公认的大虞第一富。

    可李牧清楚,海外贸易的盘子,比食盐大的多。

    大虞的商品,在海外拥有近乎垄断的地位。

    一船货出海之后,价格翻几倍都是常态。

    明明对海外贸易馋的流口水,受限于自身实力不足,只能在旁边干看着。

    在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