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激烈的储君之争

    第119章 激烈的储君之争 (第2/3页)

    要是商人多了,那么农民就少了。

    而农民又是赋税的主要来源,加之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所以对于统治者来说,必须要重视农业,重视农民。

    更何况,粮食还是战争期间的必需品。

    没有粮食就活不下去,打仗更是把粮食放在第一位上。

    一个国家想要强盛,想要保持活力,保持竞争力,那么粮食的储备就是重中之重的。

    明清时期,基本采纳的都是重农抑商的策略。

    而大唐的早年,李世民在位期间却不是如此,李世民一改其它朝代的歧视和打压,十分重视商业发展,正是如此,大唐的发展速度才能有如此迅速的变化。

    正所谓,不同的阶段,对于局势的判断是不同的。

    处于战争期间,楚世昭当然清楚粮食的重要性,可是现阶段,楚世昭更需要一个强而有力的经济来源作为支撑国家继续前进的动力源。

    恰好,楚世昭对外宣战迎来了最大成功,本来大周王朝无力掌控的“丝绸之路”,重新回到了楚世昭的手上。

    楚世昭又在西域修建了四个军事重镇,确保“丝绸之路”的安全,这样的局势下,为什么不继续促进商业的发展,将丝绸之路打造成黄金走廊。

    而且只有足够强大的经济才能让一个国家具备强盛的国力和实力,干什么都没钱,哪怕君主再有作为,也是无用的。

    李世民作为一个进取心极强的君主,在位期间开疆拓土,降服海内诸夷,这样频繁的对外作战,到底需要多么强大的国力,到底需要多少钱财?

    战争就是烧钱。

    一场仗下来,就跟烧自家的国库一样,一夜之间凭空蒸发三分之一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如果战败了,就是平白损耗。

    一个贫穷的国家怎么可能做大做强?

    水陆两段“丝绸之路”的兴盛,可以促进大周王朝的经济发展,如果走势比较好,让大周王朝成为世界贸易中心,这换取的收益,是巨大的。

    当然,要是楚世昭没有现在那么耀眼的战绩,没有取得丝绸之路,他肯定不会考虑学习李世民这一手。

    毕竟百姓活都活不下去了,粮食肯定要放在第一位上。

    现在主要是楚世昭暂时不缺粮食,而打西征所要的钱财储备又太大了,一时之间筹备不出那么大的资金,与其干耗着,不如进一步扩大国家的经济财政。

    只要能形成以大周王朝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那么楚世昭的优势就太大了,他完全可以推行大周王朝的货币,强制其他国家使用,从而利用大周王朝的货币机制来掠夺其他国家的财富。

    【开皇十七年,在丝绸之路东段,大漠南北与西域各国,楚世昭修筑了很多支线通丝绸之路,亦称‘开皇道’。】

    【同年,大运河的工程基本宣布完工,大周王朝南北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经济发展更加迅速。】

    【开皇十八年,大周王朝的人口增长迅速,但随着楚世昭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