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匈奴人进犯长安,楚世昭情绪异常稳定

    第130章 匈奴人进犯长安,楚世昭情绪异常稳定 (第3/3页)

压迫感,财富、地位似乎突然之间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永晋帝观望到这样的局势,只能召开朝会,商定接下来的对策。

    如此情况,极不乐观。

    根据现有的斥候提供出来的情报,攻打过来的匈奴骑兵至少有十万余众,而长安的守军至多也就五万多的将士,这五万多的将士还未必能保证战斗力。

    就是这长安兵少将寡的情况,让群臣们都对战事不抱希望,之所以有人鼓吹南迁,便是考虑到了战事不顺后,提前准备的退路。

    而楚世昭也没有想到匈奴人会突然袭击大周王朝,就在桓盛前脚刚刚离开长安,前往东南平定宋珣发起的叛乱,它匈奴人第三天就这样打了过来。

    面对满城惶惶的局势,楚世昭很清楚南迁的下场,一旦南迁,就是这辈子都不可能再打回北方了。

    大周王朝分崩离析都是极有可能的事情。

    宋朝北迁的下场已经很说明问题了,丢了北方等于丢了主要战马来源,往后作战永远是低人一等。

    这个时候,大周王朝必须挺着一口气,要顶过去。

    顶过去了,那就是匈奴人只是劫掠边塞,抢东西来的,没顶过去,那就是败亡的迹象。

    最好的情况就是变成南北朝的形势,只能有半壁江山,最差的情况是直接崩殂亡国。

    但楚世昭并不认为长安守不下来。

    第一,永晋帝虽然精于权术,可最起码智力正常,干不出来宋钦宗那种请跳大神的神棍来守京城的事。

    第二,大周王朝的军政体制更像是唐代,边军的战力是有的,只要及时整合这些勤王部队,唬住匈奴人,他们就会不战而退。

    只需要稳住朝堂,虚张声势,让各地的节度使勤王,多多少少出点兵过来,而长安固守不出,只要匈奴人打不进来,耗到他们粮草用尽,就能守住。

    楚世昭情绪稳定就稳定在他看过整部南明史。

    再脑溢血,能比靖康耻的宋钦宗,能比南明历史的朱明皇帝更逆天的吗?

    楚世昭的要求不高,皇帝是个人真能守住。

    长安的粮食充足,就算是兵少将寡,靠着高耸的城墙,这么多年来累积的底蕴,就不可能是匈奴人短短时间就能攻破的。

    至于国库的钱财,粮草用完了找谁要,那就找大族要,大族不给,就送他们出城跟匈奴人比划比划。

    这一次朝会,楚世昭作为宗室还是没有资格参与的,他上一次能参与朝会,是以罪臣的身份参与的。

    是被审判的一方,正常情况下,楚世昭反而没有参与议事的资格,所以楚世昭静静等待讨论的结果。

    大周王朝内,以韦氏、王氏为代表的京兆大族,都认为要坚决抵抗到底,不能退出长安。

    这么多年来所积累的名望,所积累的财富,所积累的人脉,只要南迁,那就烟消云散,这是这些北方以京兆地带为首的大族完全不能接受的结果。

    以往楚世昭颇为痛恨的本土势力,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局势下表现出了惊人的团结一致。

    吃蛋糕可以,吃我们的蛋糕不行。

    打皇帝可以,打我们,也不行。

    而楚世昭的兄长楚世煦同样在王氏的劝说下力主抗战,坚守长安。

    楚世昭是跟着上了一道主张固守长安的奏折,但是楚世昭所写的折子,就更加明确了。

    大族们是态度立场坚决,实际方案暂时还没有拿出来,楚世昭凭借着多年来的历史认知和经验,直接复盘出了于谦在北京保卫战中的细节。

    其实两者的情况大差不差,于谦怎么守,楚世昭也能照着他来守。

    核心就是鼓舞集体,守住主要的防守地区,再不断地加码,让其他地方的军队快速支援京城,以此给匈奴人一种久战必败,越打越难打越不好打的感触。

    等到了火候,匈奴人打不进来,就会自己退去。

    但是,实际操作起来,还得看官军能不能抗住匈奴人一波又一波的攻势。

    要是扛不住,一碰就碎,那其实还是白搭。

    这种阵线只要有一处破绽,就会一泻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