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杨方光复长平侯之位,凉州军正在行军路上!
第138章 杨方光复长平侯之位,凉州军正在行军路上! (第2/3页)
方,有一将官正巧来到了我军之处。”
“当时他说的就是有埋伏。”杨方沉吟了几秒钟又道:“这种埋伏,怕是早有准备。”
“但是,末将觉得匈奴人这埋伏很是蹊跷。”杨方从自己的视角开口道:“他们一路推进过来,路上避开了很多重兵把守的地方,而那些没有官军驻防的地方,都是轻而易举就被攻破了下来。”
“如果我是匈奴军,绝然想不到长安会出城奇袭,毕竟长安是我大周的国都,固守不能说是最佳的方略,但也是最稳最求胜的主张。”杨方说话很是谨慎。
他可不敢说出城劫营是愚蠢之举,因为大周王朝最终决定的主张,是群臣和陛下做出来的决定。
但是现在想来,楚世昭主张的固守长安,让各路兵马勤王,其实是最佳的破局之法。
目前的情况,长安兵力消耗严重,不说楚世昭带回来的七千将士,整个长安的官军也只剩下了一万多人。
这一场仗,打空了中央军的精锐,各地节度使假定有不臣之心,那么这一仗就是大周王朝就此覆灭的伏笔。
无论是从战略角度,还是从社稷角度,主张进攻,都会让大周社稷出现不稳定的可能性。
永晋帝听了杨方的话,却感受到了一种新的可能。
“言下之意,要么是匈奴有人看出了我军想要劫营的可能,要么就是有人私通匈奴,将我军的部署悄悄告诉了他们。”
永晋帝踱步片刻。
“常理来说,他们不可能想到我长安倾军而出。”
杨方不敢继续说了,“但末将还是倾向于前者,要真是有人私通了匈奴,那恐怕早就里应外合,献出长安了。”
永晋帝皱眉。
内应也分两种,一种是看到局势不对,悄悄提供点帮助,方便自己有退步的余地,一种是全力相助。
但永晋帝不得不考虑有这种可能性。
不过,有这个推断却没有坐实的情况下,永晋帝也不可能把这种消息到处散播,动摇长安的军心。
可是,永晋帝转念一想,既然匈奴人有了防备,老四又是怎么打赢这一场堪称奇迹的战役。
“这样看来,我军胜算极其渺茫,你们又是怎么赢下来的。”永晋帝的口吻,不乏是递给杨方一个面子。
现在大周军是赢了,至少是打赢了匈奴人,永晋帝从胜利后的角度询问情况,无形之中褒奖了楚世昭、杨方这一师。
这一说,杨方久战之后的情绪得以抚慰,他不免兴致冲冲地开口道:“是啊,当时我们都觉得这一仗打不了。”
“督军王槐直接劝我们班师回朝,提前做好固守长安的准备。”杨方对于王槐这一选择,其实他当时也是接受的。
在那种局势下,任谁来考虑,都觉得不打,后撤是最佳的选择。
不求有功,但绝对没有过错。
因为问题都出在了武振的身上,他第一波劫营没打赢,后面的偏师继续打就跟送没有什么区别,退守长安,才有一线生机。
就算朝廷问罪下来,那也是武振的过失。
推卸责任上来说,他们全军撤退是没有任何毛病的。
“只有晋王殿下出了一计,让我们险中求胜。”杨方说到这里,不免激动起来,“晋王当时认为我们如果撤退,匈奴人一定会追击我们,将我们全部留在长安之外。”
永晋帝顺着杨方的思路去思考,惊讶地发现,如果他是这支匈奴军队的主帅,在防住了劫营的第一波,同样会做出继续扩大战果,借此全歼大周王朝全部放在长安外的部队,将自己的优势不断扩展出去。
退回长安,反而成了不可取的决策。
“所以,你们选择了再攻匈奴人的营帐?”永晋帝已经领教过楚世昭在战事上的激进,他很快就想到了楚世昭最有可能做出来的做法。
“正是。”杨方道。
不愧是他。
果真是他!
这样一来,完全就说得通了,就现在楚世昭的战法,跟那时楚世昭的战法,实际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