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评理

    46:评理 (第1/3页)

    来到亭驿前,陈晋下了驴子,抬头看去,见里头有两个人在对峙。

    左边这个,二十出头,身材不高,穿一身打着补丁的灰色棉袍,面有菜色,文文弱弱的样子;

    右边这位汉子,则身形矮壮,不修边幅,面目凶狠,手中更把持着一柄铁刀。

    刚才就是他挥出了一刀,恫吓对方。

    不过看得出来,那书生是个性子犟直的,并未被吓得退缩。

    于是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陈晋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局面。

    不管是书生,还是壮汉,都扭头看来,眼神中俱是带着审视的意味。

    出门在外,当遇着陌生人,心里自然都会警惕对待。

    皆因陌生人往往代表着未知和潜在的危险。

    看过陈晋之后,书生露出一丝喜色。大概认为陈晋和自己一样,都是斯斯文文的读书人,属于同一类人,立场道理相近;

    而壮汉明显对那头皮毛光亮的驴子更感兴趣些,眼光溜溜转。

    陈晋走进来,扫了一眼,随即目光落在中间的一具事物上。

    这是一尊木雕的神像。

    神像颇为破旧,高约五尺,外表斑驳不堪,就连面目都被磨损得模糊不清了。

    它的右边手臂被砍了下来。

    新砍的,就掉落在地上。

    看样子,正是壮汉动的手。

    所以,书生和壮汉之间的争执,就是因为这尊神像?

    书生迈步过来,对着陈晋作揖做礼:“这位兄台,请了。在下张桐,乃泗山县县学增生,未请教?”

    原来是个秀才,还是名“县学增生”,难怪有些底气。

    在乾朝,读书人在私塾族学开蒙后,便会参加童子试,过得前面两关是“童生”,考过三关,才是“秀才”,从而获得最低一级的科举功名。

    成为秀才后,就可以正式进学了。到官府学院读书,以准备参加乡试,即为“举子试”。

    进学有讲究,得参加岁考,成绩好名次高的,列为“廪生”,不但不用交学费,每月还有廪米补贴;比廪生差的,便是“增广生员”,简称“增生”;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