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拔斯王朝

    阿拔斯王朝 (第1/3页)

    阿拔斯王朝()是阿拉伯帝国的一个王朝,也是阿拉伯帝国的第二个世袭王朝。于750年取代倭马亚王朝,定都巴格达,直至1258年被蒙古旭烈兀西侵所灭。阿拔斯王室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伊本·阿卜杜勒·穆塔里卜的后裔。在该王朝统治时期,中世纪的伊斯兰教世界达到了极盛,在哈伦·拉希德和马蒙统治时期更达到了顶峰。古代中国(新旧唐书)史籍称之为黑衣大食。

    约718年始,阿拔斯·伊本·阿卜杜勒·穆塔利卜的后裔(哈希姆家族)就着手控制阿拉伯帝国,通过巧妙的宣传鼓动,获得很多人尤其是伊拉克阿拉伯人、伊斯兰教什叶派及呼罗珊的波斯人的支持,结合成联盟,以哈希姆家族为领袖。从746年起公开反叛,哈希姆家族首领阿布·阿拔斯·萨法赫在750年的大杰河(底格里斯河支流)一役,击溃倭马亚王朝,哈里发马尔万二世逃往埃及后被杀,王朝中其他成员亦遭杀戮,只有阿布达尔拉曼逃往西班牙就地为王,建立科尔瓦多的后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对抗。

    750年,阿布·阿拔斯·萨法赫登位,成为阿拔斯王朝首位哈里发(750~754年在位),定都于库法,自称赛法拉(意为屠夫),因为他立意以铁腕统治帝国。751年,在怛罗斯,战胜过当时强大的唐王朝(中国)。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754~775年在位)执政时,以伊拉克为中心,在底格里斯河畔营建了新都巴格达,于762年迁都至此,他也消减了赖以当权的波斯人的势力,加强统治。阿拔斯王朝建立后最初的80余年(750~833年),特别是哈伦·拉希德(786~809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