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4章巴达维亚舰队

    第844章巴达维亚舰队 (第1/3页)

    福建与广东、浙江相比,其实也是有优势的,那就是福建一地善于航海的人才,水手,操帆手,要比两地多得多。

    这种优势,至少需要几代人,甚至几百年才能形成,两广浙江都比不了。

    就算现在两广商团在有银钱,短时间内也培养不出那么多水手来。

    造成这种差异,其实还是与地理有关,中国人重土安迁,能在土地上讨生活,绝对不会去四处流浪,而广东有珠三角,利于耕作,浙江也有大片的良田,只有福建多山,号称“八山一水一分田”,土地养活不了那么多人,从而给福建种下了南下开扩的基因,所以福建人能到琉球,到日本,到吕送,到南洋,而泉州则能成为海上丝路的起点。

    清军占据福建后,实行海禁政策,等于便是断了福建人的生路,现在福建重归大明,朝廷还设下市舶司,便让福建民间十分振奋。

    虽说他们现在的风头不及两广商会,但是他们相信,以福建的优势,那么多精通航海的人才,只要有货物,有船,他们迟早会超过两广。

    南洋的市场被两个广商人占据,那他们便去天竺,去西洋,比航海,谁也比不过他们。

    隆升号的掌柜,姓郑名赞,皮肤黝黑,一看就是常年在海上漂泊的人。

    这次航行,只是隆升号的一次试航,目标是南洋的马六甲苏丹国。除了贸易,他们还将在此处搜集西洋的情报,购买海图,招聘熟悉通往天竺、大食航线的引航员,从而跳出南洋,避免和两广商号直接竞争,开拓新的市场。

    为什么选择马六甲,一是因为此地,正好两洋交汇,自然有精通两洋航路的人才可供招募,二是因为这里属于荷兰人的势力范围,广州的商号很少前往,但郑氏与荷兰人始终还是存在一定得默契。

    对于田地产出有限的福建人来说,出海便意味着财富,意味着能够生活,所以水手都是十分兴奋。

    此时水手们一阵欢呼,开始将搭在码头上的船板收起,停止上货,一名身体壮实,脸上有疤的大汉,走上船头,吆喝几名水手,一起转动牙盘。

    随着牙盘转动,一条胳膊粗的铁链,发出“嘎嘎嘎”的声响,慢慢从船头被拉起来,不多时,一个巨大的铁锚,便被拉出水面。

    大掌柜郑赞见此,立时一声大喊,“升帆!出发!”

    船队立时又是一阵欢呼,出海虽然危险,但只要成一回,就能抵上在土里刨食几年。

    一时间,甲板上的号子声此起彼伏,水手们或升帆,或掌舵,或者用长杆奋力将船撑离码头,他们协作着调准着福船的方向,终于使得大船面朝大海,借着风势驶出了泉州港。

    船队出了港,操帆手立时拉动绳索,重新调整帆面,使得船队的方向,转向西南。

    这时巨帆挂上主桅杆,遮天蔽日,挡住了从东方升起的朝阳,船头一下便得阴凉,帆手调好帆面后,便将十多根帆锁固定在甲板上的木桩上,船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