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三章 在路上

    第九百九十三章 在路上 (第2/3页)

立在墩墩山上,凝望着浩瀚的天空。秦放歌他们这样的后来人来参观,凭吊一番,也不得生出万千感概。

    他还是用摄像机将这些画面和场景记录下来,脚下这条路,就是古丝绸之路。

    女生们心思比较细腻敏感,千年之前,古人走到这里,出了阳关往西,便是无故人之地。而千年之后的她们,在这里驻足深思,那种时空交错的感觉,就好像触摸到了易逝而又永恒的时光,感叹人类生生不息的探索脚步。这万里丝绸之路,和她们的音乐道路,何其相似,也让大家特别有感怀。

    参观完阳关遗迹后,他们还去附近的阳关博物馆看了看,里面收藏了不少从阳关出土的文物。此外,也有不少复古的人造景观,比如观景台,烽火台之类的,秦放歌就没什么兴趣,只在远处拍了拍,就赶着去吃午饭。

    午餐夏雪早就联系好,是在阳关附近的农家吃的,这里的葡萄最是出名,但这时节不对,她们没能吃上新鲜的葡萄。秦放歌他们也就买了些葡萄干,作为路上的零食吃。知道他们一行人是搞音乐的后,这些能歌善舞的乡民们,也就给他们展示了种族天赋。

    这也是秦放歌此行的目的之一,收集民间音乐,这些鲜为人知的旋律,既有凝重也质朴,更多情。他也用摄像机把这些美丽的音乐记录下来,除此之外,他还记录下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小河流水的叮咚声,大漠风沙刮起来的呼啸声……

    秦放歌的耳朵对声音特别敏感,更多丝绸之路独有的声音,其实不是记录在摄像机里,而是直接记录在他的脑海中。

    享受完美食,欣赏了美妙的音乐,宾主尽欢之后,秦放歌他们继续踏上旅程,前往玉门关。

    提到玉门关,他们最熟悉的莫过于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关是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和阳关差不多,古时雄关要塞的痕迹都没留下多少,断壁残垣都很难觅,唯有几块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