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4章 作曲家

    第1624章 作曲家 (第2/3页)

没有做出什么特别过激的行动来。他和龙雪瑶组成的CP,也没激荡起她们特别的嫉妒和吃醋心理……不得不让约瑟夫这样的理工男人觉得女人是最不可思议的动物,相比而言,还是音乐更容易懂。

    就像秦放歌现在正在演奏的,他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春》,节目单上都有注明,今天就没有主持人报幕。

    约瑟夫这样的资深古典音乐爱好者,见到这样的名字,就知道了秦放歌的野心肯定不仅仅局限在这一首《春》上。不把一年四季都写个遍,他估计也不好意思承认自己的作曲家吧!

    这首《春》,特别有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这是大家都听得出来的。当然,这也得归功于秦放歌的精湛作曲和演奏水平。同时,这也意味着,他其实有将具有民族性的音乐升华为“国际性”音乐特征,要不然,约瑟夫这样的意大利人都能听得出来呢!

    在秦放歌之前,也有相当多的音乐家,做过这样的尝试和努力。

    民族精神是什么,就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当中,所孕育而成的精神样态。它是种族、血统、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哲学思想等等所熏陶、融会而成的文化生命,也可说是一个民族的内在心态和修养。

    就像在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中,秦放歌把华夏民族精神的真切诉求深埋在旋律中,让人为之动容,受之启发,获得深切的民族认同感与使命感。归根结底,其实是因为其中有写出了人类共有的情感,能触动观众们心底的共鸣。让不管是炎黄子孙,还是欧罗巴人,都能从音乐中,聆听来自春的声音。

    现场除了约瑟夫这样的古典音乐爱好者外,也有亚历山德罗这样古典音乐从业者,还是其中的佼佼者。

    身为作曲家的亚历山德罗感触无疑是最深的,不过他这会职业病又犯了,听到秦放歌和捷克爱乐乐团的演奏,情不自禁的就想得很多会去分析曲子的结构和声,也会猜测秦放歌这个非人的家伙,是怎样把这样一首极具中国音乐风格的作品创作出来的。

    他自己也是作曲家,对作曲的理解,自然不会外行猜测那样的,可也正因为如此,亚历山德罗越发觉得秦放歌简直不是人!

    对大多数人来说,作曲家是个神秘的人物,而他的创作则是一座无法接近的象牙塔。很多人希望首先听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与创作有关的灵感问题。当他们发现作曲家并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整天思考这个问题时,他们感到难以相信。外行总是很难认识到作曲对作曲家来说是多么自然的事,他倾向于把自己放在作曲家的位置上,从外行的角度来观察所涉及的问题,包括灵感问题。他忘了对于作曲家作曲就象履行一种天然的职责,像吃饭和睡觉一样,这是作曲家生来就应该做的事;而正因为如此,在作曲家看来作曲就失去了这种特殊的效能。

    面对灵感这个问题,亚历山德罗这样作曲家就不会对自己说:“我现在有灵感吗?”而是说:“我今天想作曲吗?”若是他想,他就去作曲。这多少有点像你对自己说:“我困吗?”如果你觉得困,你就去睡,如果不困,就不睡。假如作曲家不想作曲,他就不作。问题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当然,作曲家们在作完曲后,都希望每个人(包括自己)都承认这首作品是在灵感激励下写的,这样似乎也更能让作曲变得神秘。虽然作曲家们都知道,这实际上这是最后添上去的。至于是否要等待灵感到来这样的问题,亚历山德罗可以给出肯定的回答:“每天都是!”

    但这决不是指消极地等待天赐的灵感,而是积极去从生活里,从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中获得,从自己不断的努力工作(也就是作曲)中得来。

    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