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3章 如出一辙

    第1733章 如出一辙 (第2/3页)

很多优秀的作品。但也要考虑到跟洪州的导演风格问题,比如姜文的电影,就特别有他个人的风格,也充满着荷尔蒙。他的作品中,秦放歌为什么会第一时间想到《鬼子来了》这部电影给洪州拍摄,就是因为风格的问题,这是一部特别有深度和内涵的作品,反应的内容,也是绝大部分抗战电影中所没有表现出来东西。

    说姜文的电影充满着荷尔蒙,能让人热血沸腾,除了人物性格塑造,导演手法,T光影剪辑等等外,他对女性角色的“偏爱”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宁静的一对大凶器让多少人记忆深刻。《鬼子来了》中,也有姜宏波的惊鸿一瞥。《让子弹飞》中,假扮麻匪的黄四郎手下透赵铭的时候,被多少人做成动图……

    姜文这样的风格,就是他个人特立独行的标签,秦放歌自己学不会,洪州也是一样,也完全没有必要翻拍这样的电影,而去改变自己的风格。

    这也是同样的故事架构,剧本乃至演员都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导演,所拍出来的电影都会有特别大的差别。

    秦放歌自己翻拍托纳多雷的《海上钢琴师》,也是如此。

    他也是铁了心,要帮洪州找一部可以投入拍摄的电影作品,也算是实现对他的承诺,秦放歌可是说话算话的。

    这不,洪州都还没有特别感慨的时候,秦放歌又说了,“那再看看这个故事如何,是讲洪导演你们家乡的……”

    尽管对他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见怪不怪,穆齐奥和洪州都还是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真想看看秦放歌脑瓜子里都装的什么东西,怎么就跟他们完全不一样。

    秦放歌这会讲的故事是莫言的成名作《红高粱》,也是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先人在高密东北乡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人生旅程。

    张艺谋对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后搬上大荧幕,电影中也展示了他独特的导演风格。作为摄影师出身的他,对色彩的运用格外出彩,《红高粱》中的红色,就是极具个人特征的。后面他走上了搞大场面的道路,至于讲好故事这方面,倒不是特别出彩。

    “20世纪30年代初,山东高密地区土匪横行,民不聊生。九儿19岁时,被贪财的父亲为了一匹骡子的彩礼,嫁给了在十八里坡开烧酒作坊的五十多岁的李大头。按乡规,新娘子要被颠轿的方法折腾一番,但不管轿夫怎样折腾,九儿始终不吭声。九儿到了十八里坡后,与余占鳌发生了感情。不久,李大头死了,众伙计不想再干了,九儿劝住了众伙计,又撑起了烧酒作坊。土匪秃三炮劫走了九儿,罗汉大叔和伙计们凑钱又将九儿赎了回来。但余占鳌看到九儿头发凌乱,非常生气,跑去找秃三炮,将菜刀架在他的脖上,直到秃三炮用脑袋保证没有动九儿,余占鳌才罢休。余占鳌在刚酿好的高粱酒里撒了一泡尿,没想到高粱酒的味道格外好,九儿给它取名叫十八里红。九儿的儿子9岁那年,日本鬼子到了青沙口,烧杀抢掠。九儿搬出被日本鬼子杀害的罗汉大叔当年酿的十八里红给伙计们喝,大家斗志昂扬地去打鬼子。九儿挑着做好的饭菜去犒劳余占熬他们,却被鬼子军车上的机枪给打死。愤怒的余占熬和大伙抱着火罐、土雷冲向日本军车。尘埃过后,余占熬拉着儿子的手,挣扎地来到九儿的尸体旁。”

    洪州一听就喜欢上了这个故事,他本就是山东人,当即就激动的表示道,“我下部就拍就《红高粱》了!”

    秦放歌还挺“谦虚”的,“这只是一个故事梗概,剧本还没完全想好,到时候洪导也要一并参与剧本创作才行的。”

    洪州对此自然是欣然从命的,兴奋的讲,“这肯定没问题的,这样的电影应该不会存在不过审的问题!”

    也真不怪洪州,实在是想要拍摄好电影不容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