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4章 因果

    第1964章 因果 (第2/3页)

要重新找生计,邓敏伊这样的即将毕业的学生,也面临着找工作困难的大问题。她虽是硕士研究生,可那些前辈多年的演出经历,多少的大场面,晚会都参加过了,最后还不是走向市场。

    抉择很艰难是一定的,这年头做什么事情都不容易。

    好在邓敏伊的音乐天赋很高,她也还年轻,相对于女高音歌唱家的事业来说,她二十六岁,三十岁之前都是要不断积累和练习的。

    她自然也是有跟自己教授还有家长仔细商量过的,她现在转型也还来得及的。宋教授虽说人脉关系不错,对自己的学生也比较重视,奈何大环境不好,她们也有些无能为力。

    在这样大时代的滚滚洪流之下,个人能做的事情,真的很有限。

    好在她们华夏音乐学院出了秦放歌这样的妖孽,他的存在,也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们看到了希望。

    周秀英这个声乐歌剧的泰斗级人物,把他宠到天上去不说,更是积极的推动着声乐歌剧事业的发展。她还把整个声歌系乃至整个音乐学院的资源都给调动了起来,沈建萍这个系主任经常开会也是讲大家团结一心共创辉煌,总之,就是要老师和学生们都支持她,支持秦放歌的声乐歌剧事业。

    特别是搞歌剧,光他自己一个人再怎么厉害都做不全的。一个好汉三个帮,歌剧演出需要大量的歌剧演员不说,对合唱团的需求那也是比较高的。而且这两个地方,也正是她们声歌系的学生毕业出去之后,比较好的职业选择了。

    大家都想成名成家,当个著名的歌唱家之类的,可最后能出头的,也只是寥寥数人而已。

    作为艺术教育家,还有学校的老师,周秀英和沈建萍都是得为学校的普通学生做考虑的。最起码,不至于让学生们学了五年声乐歌剧之后,找不到事情做,最后转行吧!哪怕出去教教学生那也是挺好的呀!

    周秀英她们是相信,在她们的熏陶之下,这些学生们教起他们的学生来,也会让孩子们少走弯路。

    周秀英和沈建萍也不光是夸夸其谈不做实事,她们有积极跟国家大剧院那边进行合作,并把秦放歌的歌剧《唐璜》推向世界,并获得一致的好评。这其中,不少华夏音乐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们,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

    更为重要的是,《唐璜》的演出,还有秦放歌这个“世界第一男高音”的名头,确确实实为中国声乐歌剧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仅此一项,他就居功至伟。

    放在以前,让声歌系的这些老师学生,想都不敢想,中国歌剧人自编自导自演的歌剧,能有百分百的上座率,国内国外都是一票难求。

    这些背后的东西,秦放歌本人不去细问也是想得明白的。国家政策的改变,也不光是对学声乐的有重大影响,林宝卿她们乐团的姑娘们,不也早早就跟他商量毕业之后的出路了吗?

    以后都还是走市场化的道路,盈亏全靠自己,国家反正是不会再拨那么多款来资助他们这样搞艺术的了。仔细想想来,跟人家国外比如意大利歌剧界的情况也差不多,当然,他们更惨,政府不拨款,企业也没钱赞助。

    中国这边,好歹企业还是有钱的,只要有上座率,影响足够的话,不愁找不到赞助商。

    秦放歌现在的名头就特别好使,出名要趁早的好处也完全凸显了出来,名头要大,要能忽悠人。当然,也得有相应的实力,有吹嘘的本钱。他这属于实力和颜值兼备,还有席晚晴薛敏她们帮着背后营销和运作。

    要没有这样良好的开局运营,他的歌剧演出,想要百分百上座率,还是有点困难的。

    如今,周秀英又在准备民族歌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也让邓敏伊和宋教授她们都看到了机会。按她们对周秀英还有秦放歌的了解,以后肯定会继续推出这样民族歌剧的。光是演出西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