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四章 月光曲

    第七百八十四章 月光曲 (第2/3页)

娘在月光下演奏他的曲子,他很感动,然后创作了这首奏鸣曲。

    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人们对这首作品的喜爱程度。

    贝多芬自己对这首作品并不是特别满意,可就像之前说的那样,一首音乐作品在创作出来之后,就由了它独自的生命,也不会为作者的意志而转移。

    这曲子的来历众说纷纭,为此研究发表的论文都不计其数。各种音乐家演奏家的版本也非常多。这首奏鸣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曲”,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而来的。

    普遍认为,这是贝多芬在1801年创作,纪念他的恋人,小他十四岁的钢琴学生,可爱的朱丽叶塔,两人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也让他颇受打击,加上当时贝多芬又耳疾,担心会失聪,因此,奏鸣曲中,也有很多的忧伤,伤感等情绪。

    但比起他另外一首著名的,也是被大家演奏得特别多的钢琴奏鸣曲《悲怆》来,这首月光曲,无疑就要优美得多,情绪也没有那么激烈。这也是秦放歌没有选择“悲怆”,而是拿出这首月光曲来的主要原因。

    在这里,他肯定也不能把原版贝多芬的故事给讲出来。

    演奏的时候,他也按照自己对乐圣贝多芬的理解来演绎。

    都说“是男人就弹贝多芬”,可想要把贝多芬的作品演绎好,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他的钢琴奏鸣曲中,其他的倒还好说些,多少能摸清点门路,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很多伟大的钢琴家都无从下手。

    秦放歌有过独特的经历,倒是可以去挑战一下,但他并不着急,他还有时间慢慢体会人生百态。

    这首升C小调奏鸣曲,也是他拿出来,贝多芬音乐作品的试金石。之前他其实也有拿出贝多芬的“致爱丽丝”这样的钢琴小品来。但那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代表贝多芬的真正水平。最极致的第九交响曲,可以堪称是人间绝唱。

    奏鸣曲一般都分为三个乐章,这首奏鸣曲也不例外。

    第一乐章是持续的慢板,升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

    今天晚上的观众中,聚集着当今世界上。最最顶尖的古典音乐鉴赏家。大家的钢琴演奏水平参差不齐,但在对音乐的鉴赏上。每个人都不认为自己会比别人差多少。

    但这也是讲天赋的,有厉害的,在秦放歌演奏的时候,不通过曲谱,就能分析出其中的结构来。而天赋一般的,能挺清楚其中的所想要表达的东西来,感觉就非常厉害了。

    这第一乐章,由引子、主题、中间部分、主题的再现、尾声五部分组成。

    至于听众的感觉,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曲子的结构是不会变的,引子是第1-5小节,在逐级下降的八度音支持的低音的基调上,浮现出连续三连音的微弱音响,第5小节以完全终止作为结束。

    在这刚开始的时候,有人听出了冥想和柔情,也有人感觉到了温柔中所潜藏的阴郁和愁思。

    主题为第6-大调的调性将观众引入了对光明的憧憬,但这种憧憬是短暂的,随即调性又转入小调,直至第15小节以平行大调的属小调完全终止(b小调)。主题中以长拍符点节奏为主的音型与紧密的三连音节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所表达的激动的内心心理放在了绵绵不绝的三连音伴奏音型的背景之上,似遥远的他方有一人向你娓娓倾诉着他的柔情。情绪似乎有些悲伤和绝望。

    又像是从远处,很远处,感觉就像是灵魂深处忽然那升起来的静穆的声音,仿佛充满着无限的忧伤和愁绪,又像是纷沓而来的回忆,还带着一点阴暗的预兆……

    中间部分为第16-42小节,为对主题音乐材料的发展变化。通过调性的转换以及短暂的离调给音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