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双方的“作秀”

    第三百二十七章 双方的“作秀” (第2/3页)

几有益。”

    从这段话里面,可以看出来,皇太极放祖大寿回去,是有着更深一层考虑的。他是通过这一行为收取所有降将之心,以吸引更多的明军将领归顺。

    实际上,如果没有陈信这个巨大变数的存在的话,皇太极的这一目的还真的达到了,在十年后,皇太极再围锦州,祖大寿又是在粮尽弹绝的情况下被迫投降,皇太极再一次原谅了他。

    黄太吉和祖大寿一唱一和的做了一场秀之后,祖大寿明白了黄太吉不会对他的子侄们下手,也就心安理得的继续当起了大明的忠臣。

    黄太吉也彻底榨干了祖大寿这个“马骨”的价值,并且,为其他的大明军将们做出了一个榜样,显示了他黄太吉虚怀若谷招贤纳谏的贤者姿态。

    当然,这一次大凌河之战,黄太吉和后金方面的收获,远远不止这么一点。

    首先呢,大凌河城中的将士们宁死不降的现实,极大地震动了后金这些奴隶主们,让他们看到屠杀老百姓所造成的恶果,对军纪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接下来黄太吉主政期间,再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屠城事例。

    当然,狗改不了吃屎,后金的军纪在总体上,从来没有真正被纠正过来,在黄太吉后期,后金军中小型的屠杀依然屡禁不止,而且,后来多尔衮主政之后,后金重新回到了大规模屠杀来恐吓敌人的野蛮本性当中。

    其次,大凌河城中明军将士们的表现,尤其是明监军道张春和何可纲的表现,还从另一个角度震撼了后金君臣。

    黄太吉认为,许多的明朝将领之所以能够宁死不屈,就是因为他们知书达礼,懂重忠君报国。

    就在这一次战役当中,皇太极进一步看到了读书的作用。随后的日子里,他对众贝勒大臣说:以前我们的军将们屠城,就是因为不知书达礼,不明白治国的道理。而我们围困大凌河近三个月,明军饿死也不投降,誓死为朝廷尽忠,这正是他们读书收明礼的结果。所以,我们也要读书也要明礼,从今以后,凡子弟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者必须读书,并责承文馆官员翻译汉家典籍。

    从此之后,黄太吉不再禁止女真人读汉人的书籍,说汉话了,在后金也开始一场接受汉人先进文化的思想改造。

    再次,在这次战役中,后金军队第一次使用了他们抢掠来的汉人工匠们制造的红衣大炮。

    这是一次重大的历史跨跃,是具有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