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三秋虚度恩情重

    第三章 三秋虚度恩情重 (第2/3页)

的苏州人都不在意义军的动向,一切等着南京的消息就好。

    不过对于花雪而言,义军的存在就是后路,如果迫不得已,必须带着沅沅姐出逃,架扁舟,渡太湖,到了义军占领的区域,什么通缉也都不好用。而太湖茫茫,追兵想寻找一艘小船,纵不如大海捞针亦不远矣。太湖之上,即便有敌人追来,自己伤重可以直接跳水,没有人能够判断落水之人伤势有多重,自己就不会被系统以还童机制送走,只需要等伤势好转,就可以卷土重来,也算是最后的退路。

    如果想从剿灭义军方面给苏州军方提什么意见,且不说自己怎么解释如何知晓机密的军情,就算有切实可行的计划,那义军剿灭之后,也相当于断了自己一条后路,更大范围影响了整个局势,对自己本次征战弊大于益,尚且不如出逃的计划。

    至于赋税,由于近几年天灾不断,即便是被誉为粮仓的苏杭,也已经多年年谷不登,又不断有难民迁入,所以即便这几年官府克扣火耗大幅减少,也依旧没能凑够该交的赋税。不仅苏州,浙江、江西、湖广等地,全都凑不够该交的税。

    在这里,两份历史,稍有不同。大花雪的记忆里,很多官员,包括苏州知府陈洪谧在内,在今年三月以前,已经被罢免。而中转之地的历史,则是因为涉及太广,崇祯找不到足够的官员去替换,给了新的期限,督促他们尽快交税。

    花雪回忆前身的记忆,前身虽然并不关心政事,但罢免知府这等事情,如果已经发生,还是应该知道的,既然前身记忆中并无此事,应当便是没有。这样一来,这个位面的情况便更类似于中转之地,如果花雪有办法帮陈洪谧凑齐赋税,那么,请他帮忙保住沅沅姐,不过小事。纵然知府已经换人,新知府肯定也在为赋税头疼,这个方案同样适用。

    于是,花雪面临的新问题,就是有什么办法能够帮知府凑齐赋税。

    花雪从资料中对平行空间的当下历史有了了解,但前身实在是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