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崇祯十年亲赴吴

    第三十章 崇祯十年亲赴吴 (第2/3页)

不似以前游猎,肯定是有存粮的。陈洪谧说今年是平年,建虏明年存粮足够,不会一见灾情就兴兵来犯吧?”

    杨嗣昌摇摇头:“陛下,建虏如今已经纠结了许多部落,虽然野猪皮本部不缺粮,但附属的部落肯定会缺粮。野猪皮死后已经传位给他的儿子黄台吉,这个人也不是个蠢的,与其将存粮分给附属部落,肯定会选择纠结那些部落来我大明抢粮。毕竟这样一来损失兵力的是我大明和那些附属部落,对建虏自身有益无害。既能削弱我大明,又能削弱那些附属部落以便于他的统治,如果能占到便宜更是意外之喜。如果是我大明屡屡失利之前,或许他会觉得打一场不值,可如今建虏野心勃勃,无事还想来中原闹一闹,何况明年纠结部落有如此合适的理由。”

    又想了想,杨嗣昌补充说:“其实臣内心里本是想与建虏暂时议和的。”

    举座皆惊:“议和?”

    杨嗣昌知道这举措难以为众人接受,解释道:“是的。臣本来是想先暂时与建虏议和。天下大势恰如人身,京师为首脑,宣、蓟诸镇为肩臂,黄河以南、大江以北的中原之地为腹心。如今形势是烽火出现于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祸乱于腹心之内,中之甚深。外患固然不可图缓,内忧更不能忽视,因为它流毒于腹心。如果听任‘腹心流毒,脏腑溃痈,精血日就枯干’,徒有肩臂又有何用呢?所以臣本来打算先与建虏和谈,稳住京师附近的局势,专心致志、一鼓作气的剿灭流寇。”

    “卿说‘本来打算’?”

    “是本来打算。那时候臣并不认为建虏有与我中原开战的决心,毕竟如果只凭建虏本部,与中原作战实为两败俱伤,如果为其他部落所趁,建虏自己岂不亏死?所以只要遣使议和,建虏没理由不同意,他们也需要稳定内部。但是如果明年天灾严重的话,建虏大可以将矛盾转移到我大明,不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