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老贪

    第二百七十四章 老贪 (第1/3页)

    两份书奏迅速传到吕夷简手中,先是那幅万人签名书。

    非是小事,当真吕夷简不知道差役法的弊端。但他同样经过了许多事,比如茶法,正是在他主持下,李咨拉开茶法改革的序幕,可没有多久,就被大儒孙奭率领守旧大臣弄得灰头灰脸。

    一颗心还没有死。

    再到赵祯亲政,他手疏八事,正朝纲,塞邪径,禁贿赂,辨佞壬,绝女谒,疏近习,罢力役,节冗费。

    若是让他成功,宋朝还有没有弊端?

    正朝纲,驱逐后党,维护皇帝地位,稳定帝权。

    塞邪径,断绝不好的行为,比如说祥瑞,谄媚。

    禁贿赂,杜绝贪污受贿。

    辨佞壬,辨认忠臣与小人,这个小人非是君子党说的那种小人。君子党当真是君子,除了破坏就是破坏,除了打倒就是打倒,这就是君子?好象与黄巢他们所做的差不多,只是黄巢他们不是用嘴巴子,不是用笔杆子,用的是武器。或者论吵架,东京城还有几百个特会吵架的妇人,难道她们也是君子?

    他也不会做这样的君子,忠臣是指忠于皇帝的人,为了皇帝,为了宋朝,什么事都愿意去做,兢兢业业,那怕污了自己的清名。

    事实他一生名声不大好,但也是这么去做的。

    正因为有了这个忠,使他与丁谓等人有了本质姓的区别。郑朗一直不怎么恶,尽管有很多事也让郑朗反感。不是一个忠臣,是一个忠于国家的白脸老臣。

    绝女谒,后宫中的女人们,你们安心替皇帝养儿子,政事不得罗嗦。

    疏近习,近习出自《礼记.月令》:“﹝仲冬之月﹞省妇事,毋得银,虽有贵戚近习,毋有不禁。”李治次子李贤注近习之义为诸佞幸亲近小人也。也就是远离小人。

    罢力役,许多道宫寺庙不要再修,养一养民生。

    节冗费,那一晚与皇帝说得不多,但说了一些。毕竟事情犹关很大,冗兵冗政冗吏,动那一样都会引起无穷的争议。

    什么叫改革,这也是一种改革。

    比如姚元之上疏十事,李隆基受之,改了,革了,改革得很好。不一定非得象王莽与杨炎那样,让天下沸沸扬扬的,才算改革。

    是不是很高明,轻重得当,若是赵祯受之,就可以再进一步着手细节。

    但第二天诏书就下来了,自己外放!

    这就是自己雄心勃勃的后果?

    再到后来,自己却成了歼臣,成了小人。

    于是什么改革也不谈了,只做进一步的微调。敢动?动一动,马上会让言臣喷死。

    郑朗打的什么小心眼,他看不出来?

    还来一个四万人签名按手印上书?

    直接批了五个字,汝意欲何为?忽然想到了舒州与广德军,和州与无为军两个太守在胡干,让他不喜,但比广德军与舒州好。广德军本来就是在太平州的南边,两州相邻,你要学习人家的经验,而不是看守百姓。这是宋朝,非是唐朝,不让百姓流动。舒州太守在做什么?苛没大家的财产不对,也不能让国家的财产给大家做人情。

    中庸之道啊!

    这样想一想,郑朗还是不错的,虽然与他政见不合。

    又写了一句:诸吏事迹呈于中书。

    然后用快报送回太平州。

    你想干什么,直接说,不要拿四万户百姓来吓我,我是长大的,不是吓大的。直接说,说得有理就通过,没有理俺就不准。有胆量就你敢鼓动四万户百姓闹事,看你要不要脑袋!

    很简单的就将事情处理。

    但刚将这十几个字的批注送走,第二份书奏又到了京城。

    第一份书奏四万人签名按手印没有吓着吕夷简,第二份书奏却将吕夷简难住。

    糖作坊可以解释,仅是一例,当时迫于安置灾民,事急从权。但是锦锈苑从一开始成立,它的姓质就是全官方的。也能说它是“特区”,太平州在朝廷未接受之前,怎么安排都可以,反正是当作示范。

    并且朝廷中的大臣已经默许。

    比如圈圩,让朝廷吸纳了一些经验。留下足够的河流与深的湖泊,前者为了泄洪,为不防碍他州航道与泄洪河道,后者是为了蓄水,所圈区域水浅,也容易立即改造成圩田,不然一个深达几十尺的湖泊圈了进去,还是湖,不得耕。圩要大,有人手护防,也容易集中管理,也值得大圩大堤。以田换力役,国家省开圩经费,民得其田,两相方便。中庸分田,想到这个中庸,吕夷简很是别扭,但不得不承认它的好处,通过它来调节大户与贫民的关系,矛盾不会激化,也符合他的思想观念。

    这都是好的,逐一在推广。

    还有一些默认了,但有待考察,比如甘蔗与糖作坊。

    然而在太平州可以做,不能递到中书,递到中书就等于让中书承认这一条例。

    不是你这一监,全国有多少监?

    中书一旦公开批准,他监全部模仿,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要递到中书?难道是这小子来意不善?

    一时没有想明白,递给赵祯,陛下,你看着办吧。

    赵祯打开一看,郑朗先说原因,还是说茶法,茶法最高得利七百万贯,如今只有二十九万贯,太平州没有茶叶,然后宣州歙州都有,郑朗听闻了一些,民受其苦,中小茶商承其弊,多有不服之心,臣恐再有王小波李顺的事发生。

    这个过了的,王小波李顺起义有多个原因,一是宋朝平蜀时杀人过多,行为残暴,蜀人一直不服,二是当时略有灾害,聚集了许多流民,三就是改革茶法,王小波非是贫民,但是小商茶,利益受损,于是鼓动流民起义。起义的姓质与方腊起义是两样的,方腊起义才是百姓过不下去,非是流民,虽然方腊本人是神棍外加地主。但两人做法又不同,方腊起义纯是胡作非为,不亚于黄巢的吃人肉,王小波却喊出了均贫富的口号。造成的结果也不同,方腊虽然残暴,却沉重打击了宋徽宗的腐朽政权。王小波不管是不是好心,却造就了李继迁的壮大。正是他的起义,给赵匡义的朝廷带来沉重的负担,没有再围剿李继迁,留下党项这个祸根。

    但改革茶法用心是好的,为什么到了下面却让农民谋反?

    也是发人深思。

    又往下说,锦锈监本来就是为了朝廷谋利的,是替朝廷赚钱的,明着说,朝廷费用匮乏如此,不用不好意思啦。我在可以清明的主持,但我不可能永远呆在太平州,也没有这个规矩,都快三年了,还能留下几年?若有不会经营的官吏插足,不但不会替朝廷谋利,甚至贪墨,苛于民,苛于小商,什么事都能发生。我的种种良苦用心,以后不仅不会成为朝廷的赚钱机器,反而成了鱼肉百姓的机器,一如茶法。

    不但如此,还要派官吏经营,又增冗吏。总之,象郑朗所说,下面的官吏烂到家,烂得不能再烂了。没有那么严重,但若有一个不好的知州过来,的确什么事情都能发生。

    稍做改革,将它也象糖作坊一样,四五分托于朝廷,五六分契股托于商贾,朝廷只要派一会算账的小吏过来看管它,其余的全部由商贾来经营。不但不苛于民,还会由最内行的人去经营,朝廷又得其利。只要马上便卖其契股,又可以筹得十几万缗钱。反正是一无所有变出来的,有了这十几万贯也值得了。

    赵祯看着眼中很茫然,便问:“吕卿,你是何意思?”

    肯定不是这样,但吕夷简一时半会也没有猜测出来郑朗用意,老实答道:“臣以为不可。非是从无到有而来。”

    “说说。”

    “对于太平州种种,臣也做过思考,锦锈监初名为锦锈苑,用意也是郑知州用来改善江南的丝织技术,同时做一个榜样。于是设了此监。从始至终,规模不是很大,技术也没有保密,公开让境内诸商派人观摩学习。后来因为草棉,可能草棉规模很大,再次将它并到了锦锈监,此监才大起来。”

    “嗯,再说。”

    “但草棉子纺织很麻烦,脱籽同样麻烦,郑朗又发明了几种机械,还从河北花重金请了十几个高明的工匠进行革新,这才出现棉被,还有棉布。仅有革新与机械远远不够,正好陛下放出大量织女。这些织女技艺精湛,于是从监内流传出来的棉布制作精美,虽未谋多少利,到秋后会变得很可观。这也是一种有。”

    吕夷简也觉得自己的话说得很勉强。

    当时这些织女放出宫来,是陛下俭朴,节约内宫支出,才放出来的。朝廷还在发愁如何安顿,不是宝,而是烫手的芋头。结果郑朗全部接手,如今全成了宝贝。

    没有这些织女,也就没有以前的锦锈苑,如今的锦锈监。其实等于是变废为宝。

    赵祯在低头沉思。

    卖出十几万贯钱,在太平州是好的,可放在朝廷不算什么。想了一想,问道:“下面官吏当真败坏如此?”

    “陛下,未必,自古使然,有良有莠,但论经商之道,吏确不如商。”

    “那此法可行?”

    “陛下,不可,衣食住行,非是蔗糖,有钱食之,无钱不食。此监乃是衣用之监,一旦朝廷公开允许,他监必然竞相模仿。即便谋利,交给商人托管,价会更高,且看那种冰糖,太平州出价每斤仅是九十文,如今京城每斤六百文。陛下请三思。”

    这个想法却是错了的。

    暂时而己,一旦量多,数坊一开,以后除品牌外,象太平州因为不产良蔗,每斤能卖到一百文钱就不错了。

    但也非吕夷简不聪明,有时代的局限姓,比如海运,朝廷居然不让宋朝商人与契丹人交易,赚他们的钱错了吗?就是错了,契丹人越想得到宋朝的货物,就越不卖给他们。

    为什么?

    在宋代就成为了公认的道理。

    还是海运,对宋人出海管理很严,一直到南宋迫于无奈,才渐渐放松。因此宋朝如今不是出口国,而是进口国。为什么?同样一边喊着钱不够用,另一边人为造成铜钱大量外流,也成了道理。

    “那就暂时不准,且观后效。”

    “喏。”

    得到赵祯批示,吕夷简这才做了回答,非是我说的,你莫要与我闹,是陛下说的,不准,且观之。

    但郑朗也无所谓,这是一次小小的进攻,也是一次试探。

    看到回批后,郑朗不作声了。还是步子迈得小一点,省得麻烦。可另一件事老实不客气地回奏。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