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章 潮

    第二百八十二章 潮 (第2/3页)

宋朝还增置了斗门,以防溃溢。不过由于北宋对南方的疏忽,并且王钦若又于天禧中奏以西湖为放生池,乱上添乱,湖葑再生,还有少数的侵占,或为良田,或为市宅,西湖情况渐渐比原先更恶劣。

    不但越来越浅,湖水面积也越来越少。所以郑朗用竹篙测量了湖水的深度。

    城中李泌引的六井也渐渐干涸。

    这个问题同样严重,因此史上杭州百姓很感谢苏东坡,正是因为苏东坡到了杭州后,将这些问题大多一一解决。

    六井是指西井、金牛井、西井、方井、白龟井、小方井,相国井。不是真正的井,而是六个贮水池,用瓦筒与竹筒分别从钱塘门与涌金门引来的西湖湖水。

    迫于无奈之举,杭州除了数座山峰外,多是淤积之地,在唐朝时地下水还是咸水,不能食用。在北宋还是半咸之水,家有井,多是洗衣涤用的,同样不能食用。

    后来西湖淤积减少了水量,六井供水困难,于是白居易修了白堤,不仅是用来治理西湖,也是抬高湖面,有了六井,有了钱塘江与大运河,杭州迅速发展起来。

    多年后弊端再一次显现出来。如今西湖再度向淤塞方向进军,涝时因湖面萎缩,湖水又浅,不能蓄水,四处泛滥,不仅淹没庄稼,连住在低洼处的百姓人家也让洪水淹没。到了枯水时季,庄稼无水可灌,六井取水又十分困难。西湖不治理不行了,不能等到苏东坡,天知道因为自己出现,苏东坡还会不会来到杭州?

    若不来怎么办?

    但不是在这时候。

    郑朗只好中断与王昭明的谈话,扔了一个小册子给他,也是怕他记不住的,刻意将相关事项记下来。给王昭明自己看,自己也未必将所有细节都能写出来,以后还会有陆续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可一旦开始,通讯会始终保持,朝廷会更注意。可以不停地指导。

    带着一群衙役走出去,协助百姓撤离到安全地带。

    但几十年来百姓一直这么过来,有了经验,受灾的人家不多,仅二十几户,只是样子有些惨,大风吹,大雨淋,大水淹,不过实际损失也不大。

    可郑朗站在风雨中,心里想到,必须加快步伐。

    想要整理西湖,必须在冬天,与圈圩一样,水位浅,用工省。

    然而不是他所想的,最好等到明年,自己做任何事都会有说服力,包括白蛇传。

    到了下半夜,郑朗才疲惫不堪地回到家中。

    崔娴怜惜地说道:“这样做官太辛苦。”

    “是偶然的天气,西湖又没有治理,是特例。”

    “等你将一切治理好,又有人会过来。”

    “那也不是好差事,有能力的人会高兴接手。没有能力,我树立的榜样则成了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接手的不是政绩,是棘刺。”

    说完了倒头便睡。

    八月十七到来。

    与后世一样,钱塘江的潮水乃是八月十八前后三天最大,不是天体与洋流的准时,只是说中国农历的精确。

    现在观潮的人也很多。

    但有一些不同之处,非是在盐城盐官等地,而是在杭州,潮水哗哗而来,是三角形,没有后来扭曲的喇叭形阻挡,一下子冲到杭州浙江口。于浙江受阻,潮水才叠高起来。因此在杭州的凤凰山与江干一带观潮,才是最佳地点。

    今年有些不同。

    郑朗于凤凰山脚下一块平坦之所搭了一个高台。

    然后让这些美妓们在上面唱白蛇传。

    从上午起唱,这是新鲜事,观者如山,挤来了不知有几万百姓。郑朗与富弼不得不安排衙役维护秩序,实际后面的百姓根本听不到高台上唱的什么,有可能连人都看不清楚。

    反正是观潮,有的百姓从四面八方赶来,正在等下午的潮水,索xìng挤来挤去,凑一个热闹,这是国人的最喜。

    开始开唱。

    古怪的越剧,但是十几个美妓长相明艳动人,又不收什么门票,仅这个就值得看一看。

    而且所选美妓皆是歌舞俱佳的各青楼行首,虽然唱得让郑朗惨不忍睹,甚至他写的台词都让这些美妓们唱错掉了,可各自唱舞本领也是有的。

    至于水袖,没有当真,那不叫水袖,叫宋舞。

    看着台上的“法海”用曼妙的水莲舞蛊huò许仙,郑朗差一点绝倒。

    这个法海让人爱都来不及了,何来恨?

    不行,得换人手,换一个打杂的老妓过来扮演这个重要的角sè,否则自己一番心血会白费。

    唱到求草这一段结束。

    许多百姓看得张口结舌,一是这出神话的瑰丽,二是这样长的戏剧乃前古未有,富弼来到杭州有一段时间,勉强能听懂唱些什么,同样听得如醉如痴,目不暇接。

    倒是一些老鸨们看出商机,好啊,只要以后在坊内将这个本子传唱,何愁不招来生意?

    然后宣布结束,先是喝彩声,后来是抗议声,要继续唱下去,不能吊我们胃口。

    直到一个小吏过来说明天还有,人群这才散去。

    富弼看着郑朗问道:“这是德化?”

    经过郑朗进一步的雕琢,去掉一些过份缠绵悱恻的词语,俚语,以及其他方面的内容,所做的词或者曲,或者对白比较雅约,富弼看到现在,也不排斥。

    “不是德化,”郑朗摇了摇头。

    娱乐一下百姓的精神生活,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义。现在派不上用场,过几个月后便知。若没有反应,自己可以做出进一步的攻击。

    下午潮水涌来。

    远远传来巨大的雷鸣声,然后一道白线铺天盖地而来,声势赅人。

    一会儿便涌到杭州的浙江口。在这里受到浙江口阻挠,潮水叠加起来,越叠越高,张夏、叶清臣担心的看着这潮水。

    虽然这一带是杭州历年最重视的堤防,两边多是山坡,危害不大,可这潮水声势太大,让两个转运使有些害怕。然后就看到张夏修的那道新堤岸,在潮水冲击下,几下子就冲垮下去。

    但还好,后面就是吴山,也没有什么百姓居住,卷走几株树木,潮水渐渐平息下去。

    张夏叹了一口气,道:“一千贯又没有了。”

    但是看到的,没有看到的,以及以前发生的数字更巨大。

    郑朗默然道:“张转运使,你是良吏,陛下让你前来治钱塘江,无疑是最佳人选。”

    “不要夸我,钱帛不足,”张夏又叹了一口气,否则他能做得更好。

    “你能等一等,三个月后,我会支持你一批钱帛。”

    “三月后……”张夏狐疑地问。说了富弼有许多也没有想明白,不说张夏更想不明白,只知道来的商人很多,还有那个契股,知道郑朗又在变戏法,可他想不明白。

    戏法变出来要时间的,例如蔗糖,从谋划到准备、研发,到成功花了一年多时间。

    仅是几十万缗钱的收益,不是杭州的五六倍,朝廷只得到其中四成,更不足杭州收入的五分之一。什么样的收益才能达到杭州收益的五六倍,他想到了两条,一是盐,二是酒,但也不可能,那是全国xìng的在经营,才有可观的收入。放在杭州一城,能有什么?

    也不想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