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四十章 权利(一)

    七百四十章 权利(一) (第2/3页)

了,二等火炮技术成熟,三等六名斥候成长。因为时间与年龄等因素,六名斥候虽先后得到没藏讹庞信任,也担任了一些将领。这中间朝廷暗中出过许多力的,派了许多斥候刺探消息,暗中配合相助六名顶级斥候,让六人在西夏与吐蕃人、契丹人战争中先后立下一些战功。但职位还没有达到郑朗满意的地步。

    不要有李清一半的权利,那怕有以后西夏大将李清手中十分之一的兵权,一旦机会成熟,六将全部发作,会对整个战役产生致命姓的影响。

    这乃是宋朝最高的核心机密,知道六人身份的不超过十人。

    即便五将乃是郑朗心腹,郑朗说得同样含含糊糊。说了,最少让他们了解一向大方向,到西北后能便于谋划各种应对方针与策略。郭逵道:“王嵩哪。”

    “用得好,作用远胜于王嵩。”

    又猜测不久后没藏兄妹之间可能发生的权利之争,五将倒不是很诧异,沾到皇权,不要说兄妹,往往兄弟父子夫妻,都能反目成仇,象北宋真宗与赵祯登基,算是平和了,每次登基前还引起许多大风波。

    郑朗将心中设想逐一说出,张亢道:“郑相公,计策好啊,一旦没藏讹庞将谅祚杀了,平灭西夏就变得简单。”

    “还是不能小视的,这个节奏最好我们也能参预进去。天光不早了,各位散吧。”然后回到家中,没有立即将赵念奴送走,而是倒下就睡。第二天也未送赵念奴,去了岳麓山。

    不是来玩的,而是找山长孙胄。

    对蛮人汉化郑朗尤为看重,于是在桂州成立一个特大的书院。这属于官办姓质,面积大,风景布置皆佳,规模更是在宋朝名列前茅。但教育质量与资资却远不及一些有名气的书院。例如应天府的雎阳书院,也是官方姓质,还有一些官办或者官府资助的书院,嵩山的嵩阳书院,庐山下白鹿洞书院,江宁的茅山书院,华新的华林书院,安义的雷塘书院等,荆湖南路也有,而且名气较大的有两个,一个是岳麓山后世鼎鼎大名的岳麓书院,衡阳石鼓山回雁峰下的石鼓书院。

    有的规模极大,例如雎阳书院,不但大,因为离京城近,榜上有名的学子也比较多。

    有的书院规模或大或少,但因为离京城远,师资力量雄厚,可是多以教育为主,而且教育形式十分活泼,不过皆重节气,以研究教育学术为主,其学子来就是为了学学问的,参加科举的倒是很少。

    随后因为重气节,轻名利,许多书院反对士子为了科举那种迂腐的读书方式,这些作风相对要高洁一点,学术气氛浓厚,讲学自由,来去自如的风气反为士子所喜所仰。

    其中包括岳麓书院。后来鼎鼎大名,现在也鼎鼎大名,但不及后世之影响,现在岳麓书院规模更不及雎阳书院。

    有了几十年历史,开宝九年时潭州知州朱洞在唐朝僧人原先办学遗址上立起书院,祥符年间,宋真宗亲自召见山长周式,亲书岳麓书院四个大字匾额,岳麓书院渐渐兴起。

    规模虽可观,仍远不及后世。

    作为荆湖南路两大著名教育单位,颇类似后世的大学,郑朗曾经数次来访。

    然而一件事卡住了。

    郑朗准备兴办学校,教育蛮人,采用他在两广的做法,自上往下将蛮人汉化。不能说不成功,史上绍圣年间,梅山蛮在一些汉化政策下,走出一名进士刘允迪。

    其实朝廷在里面起的作用还是很小,并未采取类似郑朗这种有明显目标,规模庞大的种种汉化政策与教育政策。现在是开始,以后迟早必有更多蛮人进士名列榜上。

    知道两大书院作风清高,因此郑朗想重新设一书院,专门教育蛮人,然而蛮人皆闻听两大书院的名声,一再请求让子弟进入两大书院入学。石鼓书院因为地理位置原因,先前就答应了,召收一批资质不错的蛮首子弟入学,数量不多,只有几十人。想进去也没有那么简单的,得看其天赋资质与底子。但岳麓书院一直没有放开。

    郑朗带着刘敞再度来到岳麓山抱黄洞下,找到孙胄。

    带来丰厚的条件,承诺孙胄,替岳麓书院重修翻修,并且从紧张的资金里抽出一些钱帛进行资助,但请求孙胄同意召收一百名蛮人学生。

    是请求,即便是郑朗,也不敢强行下令。

    孙胄依然接待,郑朗每一次来都接待,可就是不答应召收蛮人为学生,理由很简单,岳麓书院乃是学问之所,和睦详和,不想召蛮人使之蛮汉杂居,引发一些麻烦。

    三人坐下,郑朗问:“孙山长,可考虑好了吗?”

    孙胄只是喝茶。

    忽然睁开眼睛问道:“我派人寻来你写的中庸与仁义。”

    “嗯,”郑朗微微一笑,他在宋朝儒家界中颇有名气,可这个名气对于世俗而言的,但对于岳麓书院影响不大。

    “我先是看你写的中庸,着重讲了三分。”

    “中庸讲调节,故重讲三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