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四十五章 谁怕谁

    七百四十五章 谁怕谁 (第3/3页)

么泾原路西边因龛谷有失,会出现一些松懈,但也无妨,想从泾原路西边进攻我朝,必动用兰会二州蕃人,我朝未与吐蕃正式翻目成仇,西夏动用兰会二州蕃人,会心生犹豫。那么只有延州,延州有狄青,西夏人同样不敢入侵。最后只剩下麟府路,一是没藏族离麟州不远,经营侵耕对没藏族壮大有利,也便于没藏讹庞遥控西夏。二是地形因素,不便防御。故麟延路成了我朝一个边境之缺。以臣之见,武戡虽没有大错,可是郭恩壮烈牺牲,他却带头逃回麟州城,也犯了畏战之错,故以张岊转知麟州,他是府州人氏,对西北熟悉,再以张玉为麟府路兵马钤辖,增置三千兵马,麟府路实力便壮也。”

    “如此,朝廷开支又会重。”贾昌朝道。

    郑朗没有生气,就事论事嘛,也不能想得那么阴暗,况且贾昌朝本身就是一个极度保守的大臣。耐心说道:“此役,西夏出动三万兵马,多是骑兵。我朝仅出动一千四百名兵士,多是步卒。断道坞离麟州城几乎有百里之遥。我朝军队赶了一天一夜的路,匆匆忙忙交战,西夏养精蓄锐,此役西夏虽胜,仅击毙我朝兵士三百余人,俘获一百余人,居然让七百多名兵士安全逃回麟州城。你觉得这样的对比,西夏有何可畏?”

    就差一点说出,谁怕谁啊!

    赵祯默默一想,居然笑了起来,是啊,若离麟州城近,还能说得过去,这么远,这么强大的对比,西夏都没做到让一千四百名兵士全军覆没,说出来虽胜,可胜得极为耻辱。

    郑朗又道:“筑堡寨是对的,河西自麟州战役后,本来是肥腴之地,遂为闲田。于是元昊始于始于洪崖坞、道光谷间插木为小寨三十余所,盗种寨旁田,侵耕十余里,不但于屈野河河西,还有府州与丰州一带,后来狄青多将其催毁,倚据地形,将府州与丰州失去的大片土地收复回来,陆续修建一些堡寨。不过屈野河以西仍没有经营完善。后来狄青调走,没藏讹庞更大肆侵耕,居然一边与契丹交战,一边侵耕数十里,距河仅二十里。当时为了换取他们与契丹作战的勇气,麟府路官员皆默视之。去年再度侵耕,眼看就要临近屈野河了。关健我朝政策苟且偷安,贪生怕死。”

    八个大字说出,几个大臣皆苦笑。

    “因此政策以内敛保守为主,西夏人再发起类似断道坞之类的战役,麟府路百姓会陆续因为害怕逃离二州。似乎是无关紧要。关健时没有了百姓,何人来耕种,来放牧?又,再看其后方,后方是河东路,非是关中,经营得当,便能获得大量粮草供给。河东地贫,无所产出,当地没有所出,军士后勤来源必须靠后方运输,还是必须从京城运过去,一千多里的道路,多是崎岖的山道,运输成本会有多高昂?那么会发生什么事情?麟府路不要,整个河东,包括并州都暴露在西夏人攻击之下。若是要,朝廷费用更曰益增加。”

    不说军事,只说经济。将这笔账算出来。

    “要战,但战得要有智慧,战不从麟府路开始,而是从龛谷开始,西夏新得龛谷,根基不稳,当地百姓拥护瞎毡,借机向龛谷发起进攻,若是西夏主力军队到达,我朝军队撤回来,据险以守,让吐蕃人迎敌。若撤退,我朝再度发起进攻。西夏穷兵黜武,久持之下,国必乏也。”

    “如何得知敌人大军前来,似乎沙鼠浪三万西夏军队聚集,特务营都未将消息送到前线。”贾昌朝讥讽道。

    “沙鼠浪空旷无限,还用得着特务营的密探,贾相公,你可知道特务营每一个密探有多珍贵?不是我军不知,郭恩早就知道,屡次要撤回倚险而守,倚城而守,黄道元偏要**逼得郭恩出军,用鸡蛋往石头上砸,郭恩怎么办?只有以死殉国!”

    贾昌朝无话可说。

    实际不是这么回事,消息扣在狄青哪儿。

    郑朗也赞同狄青的做法,不让西夏人真面目暴露出来,恐怕连禁榷都通不过。

    “若是时机得当,又可以从延州,环州,发起一系列的进攻,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只要不深入敌境,以免遭埋伏,不时搔扰敌人,然后麟府路于河西筑堡筑城。虽增三千兵士,一旦河西防御布置起来,后方无忧,百姓返回,麟府路再度有所出,至少在供给上就替朝廷节约许多。战事不会很大,主要是让没藏讹庞意识到我朝的态度,逼迫他将立威的对象转移到吐蕃身上。然后再坐观事态的走向做下一步的决定。”

    赵祯沉思良久。

    韩琦说道:“陛下,臣也赞成。”

    若连这个温和的做法都不同意,朝廷也太过软弱了。

    赵祯说道:“准吧,以龛谷为主。”

    细节上如何安排,与郑朗无关,他告辞回来,京城还有两个举子,他想看一看,四川来的。不但这两个举子,连带着他们的父亲,郑朗都产生兴趣。